我們生在世界,既有身體,就有養身體的本份。不但養身,還要養家。為要養身養家,先要修習一些知識(技藝),所以要進學校唸書。上學若干年之後,就從事士農工商各種工作來維持生活。
基督徒雖是 神國子民,仍不能不盡世人應盡的本份。盡本份不是缺乏信心、不仰望 神,更非貪愛世界。保羅於【新約】帖撒羅尼迦後書三章 10節末句 便有此教訓:「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榮碌作你一切工。」(【舊約】出埃及記8.~9.節)
吃勞碌之所得是神的賜福,也是正當的享受。基督徒在世界上不僅要盡分盡職,且要在人群中作光作鹽。所以我們信主之後,不求馬上別世往天堂,而仍要在世上(社會)作光鹽。
主耶穌為門徒禱告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們不屬世界一樣。」(約翰福音十七章15~16節)不屬世界,就是不沾染世界的罪惡。基督徒在世上應該怎麼做呢?以下從聖經教訓來看基督徒處世的幾項基本原則:
一、先求 神的國和神的義
馬太福音六章33節:「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這裡的「祂」乃指 神。基督徒先求 神的國和 神的義不是指我們因信稱義,之即離開世界進入 神的國,乃是說基督徒雖然在世,但無論作什麼事(世事)總要先求合乎 神的義(神喜悅的旨意),並與天國降臨有益(而非違背)。
比方賺錢、生孩子,雖然是私事、世事,但如果目的是為榮耀 神,那麼我們在賺錢、生孩子事上就會先求 神的國和 神義了。某友結婚十幾年,沒有生育,生活過得非常快樂。後來他們領養一對孩子,不是為養兒待老,而是為 神的國和 神的義(為憐愛孤兒,為栽培神的工人),結果連所未期望的好處也得到了。
二、今日不為明日憂慮
馬太福音六章34節:「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本節的「所以」乃是對「因為」的答覆。也就是說,因為你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所以 神不能不顧念你生活上的需要。基督徒不是不會遭遇難處,也不能故意逃避責任。其所以不憂慮的理由是,在消極方面,知道憂慮並無好處,如27節說:「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而在積極方面,相信天父必負責。主耶穌舉天空的飛鳥和野地的百合花受天父照顧為例,且說:「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 (【新約】馬太福音六章26節末句)
三、負主的軛,學主的樣式
馬太福音十一章28~30節:「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你們的心裡就必得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世界上風浪最險惡的海在那裡?最難擔負的苦軛在那裡?答案都是「在人的心裡」。生氣、埋危、不平叫心裡風浪澎湃,極端不安。心裡安息 --- 平靜就是信靠表現。
近年來常聽到「功夫」一詞。功夫不是用錢買來的。它是要用精神、時間苦練而得(依照古時之例,非三年又四個月不可)。功夫的好壞與師父有關。我們處世功夫要跟 主耶穌學習,學習祂在 神面前的柔和謙卑 --- 順服,那麼我們心裡就能得安息 --- 無論處何種逆境都可以心安理得。
我很喜歡近來人們漸漸瞭解「吃苦為快樂之本」和「以痛克痛」哲理,所以很多人買「苦」來吃、買「苦」來受(例如花五百元買一塊腳底按摩板來踩,或買一苦茶來喝)。主耶穌也說過了:「不背著他(自己)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十章38節)
四、不問領受多少,只管盡本分
馬太福音廿五章15節:「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慇勤不懶惰,盡職不偷閑,無論賺五千、二千、一千都可蒙「良善忠心」獎,並被付託大事管理。如果那領五千的僕人把那五千銀子藏起來,也同樣必遭主人懲罰。所以主要關鍵不在銀子多寡,而在人的勤惰。
以上四項是基督徒養身處世(對己、對人和對神)的原則,能如此便可做到在世而不屬世了。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90年3月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0年元月 Cairu、P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