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是感情動物」這句話,也就是說人是有「感」、能「感」的動物。這裡所說的感,不是傷風感冒的感 ,乃是精神和心靈方面的「感」。下面把有關「感」的詞語一一來分析。
「感召」意為受感化而自動的來效力。馬太福音四章 19~20節記載:「 耶穌對他(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的兄弟安得烈)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
他們怎會這麼簡單地只因 耶穌這一呼喚就捨了工作和工資而跟從主呢?無疑的他們早已受到 主 耶穌人格感召了。有了受感召之心,方有應召之行動。
「感化」是用善意勸化作惡的人。【新約】彼得前書三章 1.節說:「你們作妻子,要順服自己的丈夫。這樣,若有不信從道理的丈夫,他們雖然不聽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過來。」
感化和照相的感光不同。照相時對準鏡頭按下機鈕就一切完事,感化人或被感化卻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所謂潛移默化,就是以耐心慢慢予以感化。多少人信 耶穌不是因聽出色的道理,而是由於信徒的好品行所感化。
例如有某信主的姊妹嫁到一個家庭,除丈夫外,公婆與小姑都不信主,使她備受壓迫煎熬,然而最後她終能以信徒的美德善行感化了他們,統統來信主。
「感動」乃是情緒受刺激而發生的動作。從前日本 同志社大學創辦人新島襄先生,有一次因該校鬧學潮,師生分成兩派互相指控時,他在週會講話中途,忽然舉起手杖,對準自己另一手掌心猛打,打得皮開肉綻,血流不止,一面說道:「鬧學潮的責任應該歸我一人負擔。誰都沒有錯,不必記過懲罰,唯有我該受責打以謝罪。」
此時全校師生都受感動而哭了,他們奪下了校長手中斷成三截的手杖,誓言不再鬧事,並把此手杖做成一三角匾額,裡面裝入校長肖像,懸掛壁上,永垂紀念。此一感動人的故事,至今傳為佳話。
「感激」乃是受了人家的好處,心裡發出一種感激的念頭。稅吏撒該為什麼當眾向 主 耶穌說:「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加福音十九章8節)只因 主 耶穌不像一般人鄙視稅吏為吸人膏血的奸賊魔鬼,反而願意蒞臨他家住宿。所以他在感激之餘,心甘情願地這樣做了。
「感謝」是由感激而生的謝意。感謝、謝謝都是我們的日常用語。南洋的華僑慣說感謝,我們國內喜用多謝,意思都一樣。我們對人的好意要表感謝,對 神的恩惠更要感謝。
在聖經裡,「感謝神」這一詞句很多,如【新約】羅馬書六章17節;七章25節;十六章6.節;【新約】哥林多前書一章4.、14節;十四章18節 ....... 等。舊約時代在諸般祭祀之中也有感謝祭,【舊約】利未記七章12節就有此記載。
【舊約】詩篇五十六篇12節也說:「 神阿,我向你所許的願在我身上,我要將感謝祭獻給你。」今日教會中的感謝獻金即等於舊約時代的感謝祭。
「感恩」就是感謝 神或人的恩惠。感謝禮拜和感恩禮拜意思是一樣的。【新約】以弗所書二章8.節:「我們得求是本乎恩。」這恩即基督的救恩。我們要先在基督的救恩裡,才能夠過「凡事謝恩」的生活。(【新約】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8節)
美國以每年十一月第四主日為感恩節,我們則以春節元旦為感恩節。然而我們感恩並不限於一天,卻要時時刻刻對 神感恩。我們對人(尤其是恩親、恩人)也不可忘記感恩。
「感情」是受外界刺激而發生的情緒。有時「感情」即指「愛情」而言。所以人既是感情的動物,也應該是有愛情(心)的動物。
保羅和彼得都是富有感情的人,如哥林多後書五章14節 保羅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約翰福音廿一章17節 彼得也說:「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
信仰不能無理智,但信仰生活更不可沒感情。如果沒有感情,則對神恩和 神愛就不會感動,也不會感激,更不能感應了。
「感愧」是感到羞愧之意。路加福音五章8.節:「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 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馬太福音廿六章75節:「彼得想起 耶穌所說的話,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
彼得這兩次舉動都是由於感愧。我們曾否對主感愧呢?有否許願不還、違背諾言的行為而負疚於心呢?
「感嘆」是受了一種感觸而發出一種呼聲。【舊約】創世記四十一章 9.節:「那時酒政對法老說,我今日想起我的罪來。」這是一種自責的感嘆。馬太福音廿七章 3.節:「這時候,賣 耶穌的猶大看見 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說,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
這是可怕的後悔的感嘆。
【新約】約翰一書49節:「拿但業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翰福音廿28節:「多馬說,我的 主,我的 神。」他們這兩句則是屬於敬畏的感嘆。
「感應」是由感動而生的反應。【舊約】以賽亞書六章8.節:「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這就是一種感應。
約翰福音六章 9.節記載的那一個孩童獻出五個大麥餅和五條魚也必是對主的感應。【舊約】歷代志上廿九章1.~9.節記載會眾因 大衛王預備金、銀、銅、鐵、木、石等為神建殿之熱誠而引起感應,乃競相奉獻,場面至為感人。讀之不禁使我們大大的感佩。
「感銘」就是非常感激。所謂銘感五中,就是刻記在心,永念不忘。【舊約】詩篇一O三篇1.~2.節 大衛說:「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祂的聖名,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祂的一切恩惠。」這就是感銘。
「感傷」是受了外界的刺激而悲傷。【舊約】耶利米書八章20節:「麥秋己過,夏令己完,我們還未得救。」這就是感傷的話。人若不及時悔改、信主、愛主、事主,別說死後,就是日後、老後,也許就在明天,就可能有後悔莫及的許多感傷呢!
最後,還有「感念」、「感慕」、「感戴」、「感泣」,就是由感謝而思念、由感激而愛慕、由感恩而崇敬、由感動而哭泣。我們於守聖餐記念為我們捨身流血時,凡真實愛主的人,無不有以上四樣的心情。
我曾說過,人對於「感」,各人的感度(感受的程度)不同,有深感、淺感、不感、反感之別。希望我們都能做個對 神恩主愛有深感的人。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0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1年3月 Cairu、P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