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主選單
講道集
文字整理
講道集選單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第十三冊
第十四冊
第十五冊
第十六冊
公義的訊息
澎湖伯事略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隨機小語
燈火不會說話,但會發光;燈塔並沒有打鑼擊鼓,但它的光輝四射海洋,使航海的人看得見。所以要讓你的行為射出你所信的,讓你日常生命的講臺,藉著你的品行表明出來。 ........
司布真
所有書籍
「澎湖伯講道集(二)」目錄
MarkDown
15. 梁萬發委員的死
1. 神的恩典與我同在
2. 第一夫人
3. 人生與機會
4. 血漏女蒙恩
5. 談「美」
6. 第一個女宣
7. 可貴的友情(一)
8. 可貴的友情(二)
9. 十安
10. 開工禮拜
11. 音樂會短講
12. 最小的
13. 最老的
14. 最好的
15. 梁萬發委員的死
16. 新年談「感」
17. 在糖瓶中的螞蟻
18. 太空時代的太空人
19. 以什麼感恩
20. 訂婚講道
21. 為人之道
22. 不要怕!
23. 談「修」(一)
24. 談「修」(二)
25. 邱醫生金婚
26. 續絃感恩禮拜
27. 洗禮與聖餐
28. 如何孝親
29. 模範家庭
30. 談「祖」
31. 全家歸主(一)
32. 全家歸主(二)
33. 全家歸主(三)
34. 全家歸主(四)
35. 復活的確據
36. 今生
37. 苦難與人生(一)
38. 苦難與人生(二)
39. 彼此(一)
40. 彼此(二)
41. 東方的博士(兒童講道)
17. 在糖瓶中的螞蟻
澎湖伯講道集(二) ========= 所謂「人是感情動物」這句話,也就是說人是有「感」、能「感」的動物。這裡所說的感,不是傷風感冒的感 ,乃是精神和心靈方面的「感」。下面把有關「感」的詞語一一來分析。 **「
感召
」**意為受感化而自動的來效力。
馬太福音
四章 19~20節
記載:
「
耶穌
對他
(稱呼
彼得
的
西門
和他的兄弟
安得烈
)
說,
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
他們怎會這麼簡單地只因
耶穌
這一呼喚就捨了工作和工資而跟從主呢?無疑的他們早已受到 主
耶穌
人格感召了。有了受感召之心,方有應召之行動。 **
「
感化
」
**是用善意勸化作惡的人。
【新約】
彼得前書
三章 1.節
說:
「你們作妻子,要順服自己的丈夫。這樣,若有不信從道理的丈夫,他們雖然不聽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過來。」
感化和照相的感光不同。照相時對準鏡頭按下機鈕就一切完事,感化人或被感化卻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所謂潛移默化,就是以耐心慢慢予以感化。多少人信
耶穌
不是因聽出色的道理,而是由於信徒的好品行所感化。 例如有某信主的姊妹嫁到一個家庭,除丈夫外,公婆與小姑都不信主,使她備受壓迫煎熬,然而最後她終能以信徒的美德善行感化了他們,統統來信主。 **
「
感動
」
**乃是情緒受刺激而發生的動作。從前
日本
同志社大學
創辦人
新島襄
先生,有一次因該校鬧學潮,師生分成兩派互相指控時,他在週會講話中途,忽然舉起手杖,對準自己另一手掌心猛打,打得皮開肉綻,血流不止,一面說道:
「鬧學潮的責任應該歸我一人負擔。誰都沒有錯,不必記過懲罰,唯有我該受責打以謝罪。」
此時全校師生都受感動而哭了,他們奪下了校長手中斷成三截的手杖,誓言不再鬧事,並把此手杖做成一三角匾額,裡面裝入校長肖像,懸掛壁上,永垂紀念。此一感動人的故事,至今傳為佳話。
**「
感激
」**
乃是受了人家的好處,心裡發出一種感激的念頭。稅吏
撒該
為什麼當眾向 主
耶穌
說:
「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
(
路加福音
十九章8節)
只因 主
耶穌
不像一般人鄙視稅吏為吸人膏血的奸賊魔鬼,反而願意蒞臨他家住宿。所以他在感激之餘,心甘情願地這樣做了。 **
「
感謝
」
**是由感激而生的謝意。感謝、謝謝都是我們的日常用語。南洋的華僑慣說感謝,我們國內喜用多謝,意思都一樣。我們對人的好意要表感謝,對 神的恩惠更要感謝。 在聖經裡,「感謝神」這一詞句很多,如
【新約】
羅馬書
六章17節;七章25節;十六章6.節;
【新約】
哥林多前書
一章4.、14節;十四章18節 ....... 等
。舊約時代在諸般祭祀之中也有感謝祭,
【舊約】
利未記
七章12節
就有此記載。
【舊約】
詩篇
五十六篇12節
也說:
「 神阿,我向你所許的願在我身上,我要將感謝祭獻給你。」
今日教會中的感謝獻金即等於
舊約時代
的感謝祭。 **
「
感恩
」
**就是感謝 神或人的恩惠。感謝禮拜和感恩禮拜意思是一樣的。
【新約】
以弗所書
二章8.節
:
「我們得求是本乎恩。」
這恩即基督的救恩。我們要先在基督的救恩裡,才能夠過「凡事謝恩」的生活。
(【新約】
帖撒羅尼迦前書
五章18節)
美國以每年十一月第四主日為感恩節,我們則以春節元旦為感恩節。然而我們感恩並不限於一天,卻要時時刻刻對 神感恩。我們對人
(尤其是恩親、恩人)
也不可忘記感恩。 **
「
感情
」
**是受外界刺激而發生的情緒。有時「感情」即指「愛情」而言。所以人既是感情的動物,也應該是有愛情
(心)
的動物。 保羅和彼得都是富有感情的人,如
哥林多後書
五章14節
保羅
說: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
約翰福音
廿一章17節
彼得
也說:
「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
信仰不能無理智,但信仰生活更不可沒感情。如果沒有感情,則對神恩和 神愛就不會感動,也不會感激,更不能感應了。 **
「
感愧
」
**是感到羞愧之意。
路加福音
五章8.節
:
「
西門彼得
看見,就俯伏在
耶穌
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馬太福音
廿六章75節:
「
彼得
想起
耶穌
所說的話,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
彼得
這兩次舉動都是由於感愧。我們曾否對主感愧呢?有否許願不還、違背諾言的行為而負疚於心呢? **
「
感嘆
」
**是受了一種感觸而發出一種呼聲。
【舊約】
創世記
四十一章 9.節
:
「那時
酒政
對
法老
說,我今日想起我的罪來。」
這是一種自責的感嘆。
馬太福音廿七章 3.節
:
「這時候,賣
耶穌
的
猶大
看見
耶穌
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
祭司長
和
長老
說,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
這是可怕的後悔的感嘆。
【新約】
約翰一書
49節
:
「
拿但業
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
以色列
的王。」
約翰福音
廿28節
:
「
多馬
說,我的 主,我的 神。」
他們這兩句則是屬於敬畏的感嘆。 **
「
感應
」
**是由感動而生的反應。
【舊約】
以賽亞書
六章8.節
: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這就是一種感應。
約翰福音
六章 9.節
記載的那一個孩童獻出五個大麥餅和五條魚也必是對主的感應。
【舊約】
歷代志上
廿九章1.~9.節
記載會眾因
大衛王
預備金、銀、銅、鐵、木、石等為神建殿之熱誠而引起感應,乃競相奉獻,場面至為感人。讀之不禁使我們大大的感佩。 **
「
感銘
」
**就是非常感激。所謂銘感五中,就是刻記在心,永念不忘。
【舊約】
詩篇
一O三篇1.~2.節
大衛
說: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祂的聖名,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祂的一切恩惠。」
這就是感銘。 **
「
感傷
」
**是受了外界的刺激而悲傷。
【舊約】
耶利米書
八章20節
:
「麥秋己過,夏令己完,我們還未得救。」
這就是感傷的話。人若不及時悔改、信主、愛主、事主,別說死後,就是日後、老後,也許就在明天,就可能有後悔莫及的許多感傷呢! 最後,還有「感念」、「感慕」、「感戴」、「感泣」,就是由感謝而思念、由感激而愛慕、由感恩而崇敬、由感動而哭泣。我們於守聖餐記念為我們捨身流血時,凡真實愛主的人,無不有以上四樣的心情。 我曾說過,人對於「感」,各人的感度
(感受的程度)
不同,有深感、淺感、不感、反感之別。希望我們都能做個對 神恩主愛有深感的人。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0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1年3月 Cairu、
Phil
:::
搜尋
search
進階搜尋
追思與紀念
● 蒙主厚恩七十年 ..... 林東薰長老
● 紀念主內聖徒.... 陳金尊長老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