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主選單
講道集
文字整理
講道集選單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第十三冊
第十四冊
第十五冊
第十六冊
公義的訊息
澎湖伯事略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隨機小語
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
貪愛豐富的,也不會因得利益知足 ........
傳道書五章10節
所有書籍
「澎湖伯講道集(一)」目錄
MarkDown
8. 想起(四)
1. 自序
2. 模範教會
3. 心信口認
4. 聚會的生活
5. 想起(一)
6. 想起(二)
7. 想起(三)
8. 想起(四)
9. 她為主,主為她
10. 北風與南風
11. 信耶穌得新生
12. 警戒(一)
13. 警戒(二)
14. 敬重
15. 更… (郭府家庭禮拜講章)
16. 財主在陰間的七求
17. 黑夜渡海
18. 基甸精神
19. 寶血的效用(聖餐)
20. 生日談「生」
21. 訂婚講章
22. 長子當兵
23. 痛快的奉獻
24. 人死留名
25. 信仰、信用、信德
26. 過去、現在、將來
27. 中秋談人生
28. 新居感恩禮拜
29. 吟味聖詩二三三首
30. 談醫
31. 眼淚
32. 傳道人三要事
33. 談「家」
34. 良藥
35. 論籬芭
36. 在安息日治病
37. 「死」的問題
38. 助骨的教訓
39. 迎接八十年代婦女應有的裝備
40. 信徒與牧者(陳傳道就職講詞)
41. 整個的朋友
42. 須知什麼和什麼不同
10. 北風與南風
澎湖伯講道集(一) ========= 現在我們從
【新約】
馬可福音
十四章 3-9 節
的經文
(
馬利亞
以香膏抹主)
檢探討「她為主」和「主為她」作了什麼。先從她為主說起: **第一、
她把握機會
** 她曾蒙主恩,感念於懷,不時思想著:我應該報答。我當用什麼東西來報答?在什麼時候報答?在什麼地方報答?第三節首句:
「
耶穌
在
伯大尼
長大痲瘋的
西門
家裡坐席的時候……」
請注意: 「時候」二字。我們常常失去「時候」:應該悔改的時候我們不悔改;應該立志的時候我們不立志;應該感謝的時候我們不感謝;應該奉獻的時候我們不奉獻;應該作工的時候我們不作工。 想想
【新約】
路加福音十六章
所寫的那個只知享受不知愛人的財主,他在世時不把握時候
(機會)
而行善,沒有幫助
拉撒路
。後來在陰間痛苦中他才要懇求二件事:一、為自己求點水涼涼舌;二、為五個兄弟求 神使
拉撒路
從死復活回到人間作見證,可惜這都已失去「時效」了。 在我們的一生中有許多時候:年青力壯的時候、身體健康的時候、經濟富裕的時候、保有地位的時候、視力末退精力末衰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浪費了、錯過了。 一個愛主人要注意在什麼時候我們該作什麼事。
【舊約】
以斯帖記
四章14節: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這是
末底改
對
以斯帖
說的話,我們也應該領會這話的意義。 **第二、
她拿得出來
** 多少人有感恩奉獻的意念,但是卻拿不出來。某教會財主很多,對私人的事業上需要 ,千百萬都拿得出來。然而教會的事工,十萬八萬都很難湊得起來。這是為什麼?是信徒捨不得拿出來的緣故。 財物在他心中已紮了根,而且根深蒂固,信仰卻沒有紮根。信仰會搖動,金錢卻不會搖動,所謂「一毛不拔」。如果你勉強他拔了,他會呼痛不已。 在
加利利
的曠野,
耶穌
以那個孩子所拿出來的五餅二魚行了一個大神蹟。我們不相信當日數千人中只有那個孩子帶著食物,其他的人帶著食物的一定也不少,可是捨不得拿出來,還不是等於沒有。 這個愛主的女人拿得出來,實在很不簡單。因為一、這是很可能是她唯一的一瓶。二、是她心愛的一瓶。三、是玉瓶裝的真哪噠香膏。 多少人的奉獻卻可能是:一、零星的一點;二、是不大稱意的東西;三、是平裝的普通品,甚至是假的,不堪使用的
(例如把明知用 不出去的破爛鈔票拿來獻金)
。由此更顯得這女人所作的可貴。 **第三、
她打破倒出
** 這個女人不是只拿出來給
耶穌
和門徒看看,藉以炫耀自己有這麼寶貴的東西。像某市有某長老娘常常向人誇口她有水田多少、果園多少、洋房多少、公司的股票多少、現金多少、珠寶多少、送給女兒的粧奩有多少。 可是奉獻給主的卻遠不如一些窮困的寡婦呢。每逢有人向她提到奉獻的問題時,她多半會像鬥敗的狗,夾著尾巴落荒而逃。但這位愛主的女人不僅是倒出一點讓人聞一聞,意思意思就算了。 她乃是用力打破,盡量倒出,毫無保留,真是令人欽佩。可見她做到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要不然的話,那個玉瓶是打不破的。用力打破的玉瓶不是體力而是愛心,愛心就是力量。 沒有愛心的,可能裝模作樣敲打玉瓶幾下,打不破便作罷了。有某婦人作見證說她每逢打開冰箱,必須喊:「撒但,退去吧!」因為她想拿些食物去送給貧苦人家,但心裡總是這個捨不得,那個且留下,一定要大斥責撒但,她才能決心拿出來。 有許多人不奉獻,卻說沒有零錢,或說都投資在公司,或買了房地產了。有人問我,為什麼越有錢的人越捨不得奉獻呢?我告訴他,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就是:零碎的比較容易得出來,整個的就難得多了。比方把一盒蛋糕切開之後很願意拿來請客,但未切開之時則只要欣賞,連一摸都不准許呢。 有錢人晝思夜想:再來一千,就成一萬;再來一萬,就有十萬;再來十萬,就突破百萬大關了。所以總是多多益善。可惜他只知再來幾千、幾萬,卻忘記了再來幾年,他就不在世上了。 許多財主的錢就如同鋼筋又泥房屋一般,又堅硬又牢固,無法損它分毫。而窮人的錢則如茅草房屋,隨時可拆開分散。然而鋼筋水泥房屋遇上炸藥也可能要四分五裂的,那炸藥就是 神的管教
(例如事業失敗、身患絕症等)
。 主
耶穌
的寶體願意為我們打破,寶血肯為我們流出。所以我們也當傚法這位女人,甘心為主打破玉瓶,倒出香膏。「打破」是愛最高表現。信徒可能有奉獻而不愛 神,但決沒有愛 神而不奉獻的。 現在我們看看我們玉瓶裡裝的香膏是什麼?那也許是金錢、學問、才能、恩賜、時間。總之,就是在你的生命中視為最重要、最寶貴的事物。你肯不肯為主拿出來打破呢? 例如:有一筆款項收入,隨時把它打破倒出在主面前,作適當的分配:多少為教會、多少為社會、多少為家庭及自己使用。如果以做一個忠心的管家的精神,作適當合理的分配使用,結果可以說全都為主了。 **第四,
她任憑人論斷
(批評)
** 第4.和5.節:
「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說,何用這樣浪費香膏呢?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
這幾個人當中一個是
猶大
。這愛主的女人不用算盤,
猶大
卻一個人用兩個。他們對這個女人的所為不但不欣賞,反予以中傷。他們竟然破壞人愛主的善行,那時他們的臉色一定很難看,因為他們滿心嫉妒怨憤。他們竟把奉獻給主視為枉費,他
(猶大)
口口聲聲賙濟窮人,其實是為自己製造機會以中飽私囊罷了。 今日有些長執或信徒,自己吝嗇不奉獻,或奉獻不如人,卻批評別人奉獻是為了沽名釣譽。並說奉獻無關緊要,實行道理才是要務。又有人說,教會錢太多了會出問題,所以他才不敢奉獻。 還有一種欺世盜名型的人,說他的奉獻實在比別人多,不過他不願意透露名字。如果有人說,某無名氏奉獻那麼多,一定是老兄無疑了
(其實另有其)
,他也敢客套一番,予以默認,此種人最要不得。還有一種人說他都奉獻在別的教會,其實他是不不扣的逃稅者了。 由此觀之,不愛主不奉獻的人尚且不喜歡被論斷批評,而強要搬出一大堆理由來解釋。甚至惱羞成怒說,本來我想奉獻若干,現在由於你們橫加干涉,我也不願奉獻了。何況誠心愛主、關心教會的人的奉獻行為如果受到別人的曲解譭謗時,怎會不生氣而提出反駁申辯甚至因此而致跌倒呢? 然而,這個奉獻真哪噠香膏的女人,雖然被人誤會、曲解、批評、怒責,她還是默默無聲。她既不答辯,也不哭泣、反擊、或負氣出走。她真是行善不灰心的人了。以下有幾節聖經就提到行善的基本觀念,可作我們的勉勵。
【新約】
加拉太書
六章 9.節: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新約】
帖撒羅尼迦後書
三章13節:
「弟兄們,你們行不可喪志。」
【新約】
彼得前書
三章6.節:
「……你們若行善,不因恐嚇而害怕……」
又13節:
「你們若是熱心行善,有誰害你們呢?」
下面我們就來探討 主 耶穌為她作些什麼: **第一、
主 耶穌不阻止她的奉獻
** **
**第 6.節:
「
耶穌
說,由她罷,為什麼難為她呢?……」
主
耶穌
知道女人的所為是出於感恩之心、愛主之情的一片真誠。如果這時,主以怒目視之,或責其浪費,說,我討厭此奢侈品,這女人在眾目睽睽之下,必定羞窘得無地自容了。 在聖經中我們從未看過 主
耶穌
拒絕任何人善意的奉獻或邀宴。因為誠心的奉獻或贈送如若受到拒絕不納,確實不是味道。尤其是在下者對在上者表示敬愛之獻遭到峻拒,更令其不知所傷心不已也。 在這裡我願舉一事例為證:本教會信徒之中有一位拾荒老婦,雖然窮苦但頗有愛心,不只一次贈送美食與我們,內人因其出於真誠,也就不便堅辭。但我因體念她境況不佳,為了送我們食物,不是要使自己更加缺乏嗎? 所以屢次告誡內人應了婉拒,內人不得已照辦了。不料這位老姊妹竟傷心欲絕,痛苦不己,以為我們不接受她的贈送,就是輕視她的愛心,使她平素所信所愛所望的好像都有落了空的感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最後還是內人好言勸慰並接受她的餽贈,她才破涕為笑,恢復以往的喜樂平安。 由此事例,可見「愛」不但要給予,也要接受對方所給予的。換句話說,要愛人,也要被人愛。如果只要愛人,而不接受人的愛,是不完美的。主
耶穌
就是一方面愛人,一方面也要人愛祂的。 所以,不管多麼富有的父母 ,對於兒女為感恩為敬愛而獻贈的金飾或禮物,還是來者不拒,照收為宜。反正將來你不是要給他們一大筆遺產嗎? 向 神感恩是蒙 神加恩的機會。 神喜悅人的謝恩,所以主說,為什麼難為她呢?由她罷!想想看,這女人多麼喜慰啊! **第二、
主為她的所為申辯
** **
**主
耶穌
不但不阻止這女人的所為,且認為
「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
(第 6.節末句)
這個女人聽見這話能不欣喜、能不快慰嗎?真是為 主奉獻不落空也! 因為全世界的人都稱讚你,還不如 主
耶穌
一個人稱讚你。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歡迎你的所為,而 主
耶穌
卻不喜悅,那有何用呢?反之,
耶穌
若喜悅你你的所為,即使全世的人都不高興你,有何可怕呢? 聽說前某市長任內受到相當大的壓力,頗有四面楚歌之概。後經總統蔣公召見,面予慰勉,從此無憂無懼安心從公,以經其任。此故事可為上面說法之註解。 當眾人對她誤會時得到主為她辯解,這是最大的安慰。從前
施洗約翰
被人誤會時,
耶穌
亦曾替他辯護。
馬太福音
十一章7.~9.節:
「……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什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裡。你們出去究竟是為什麼?是要看先知嗎?我告訴你們,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雖然
施洗約翰
打發兩個門徒去問
耶穌
說:
「那將要來的是你麼?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可是
耶穌
不但不生氣,反而為他辯護。
耶穌
指
約翰
而後說的話歸納起來就是:他不是隨風飄搖的蘆葦,更不是貪戀王宮的政客;他不是投機份子,是有骨氣的先知。 相信施洗約翰聽到這些,一定會欣慰地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耶穌也。」我們的主是體貼人的,也是知道人心的。 第7.節: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這是 主
耶穌
說的話,可以說是替這女人向批評她的
猶大
等人反駁。
耶穌
不反對人關心社會。可是
耶穌
知道,人若不先愛祂而說他怎樣關心社會,是說謊、是自欺。所以
耶穌
這樣一說,眾人就啞口無言了。 **第三、
耶穌知道她的存心
** **
**第 8.節
耶穌
繼續說:
「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她踏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
這位女人靈程可真高。當十二門徒尚在夢想做
耶穌
的左右宰相,互爭為大的時候,她已知道
耶穌
不久人世了,才預備這香膏來抹主。她不是糊里糊塗盲目作事,她確實是虔誠、沈著、有遠見的人呢。 為什麼她能知道
耶穌
將要離世,而抓住最後的機會,為
耶穌
傾瓶奉獻呢?這是由於平日很細心看
耶穌
、聽
耶穌
,所以可能從
耶穌
的兩句話使她作了此決定。 就是
馬太福音
二十五章40節
:
「……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她聽過這話可能想,與其日後間接地作,不如今日直接作在
耶穌
身上來得乾脆。 又
馬太福音
二十六章2.節:
「你們知道,過兩天是逾越節。人子將要被交給人,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
這話不是說得很清楚嗎?可惜其他的門徒不注意聽,不明白這女人的所為了。 愛
耶穌
、為
耶穌
奉獻不知失去機會,正如
約翰福音
九章4.節
耶穌
說: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
這位女人的存心
耶穌
知道。不僅如此,
耶穌
也知道她的所作是盡她所能的。我們有幾個人敢說,我已經盡所能的奉獻給
耶穌
了。就是有人說了,也未必是真實的,唯有
耶穌
替你說出來,才有百分之百的確證。 **第四、
耶穌宣佈她所作要被紀念
** **
**第 9.節:
「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紀念。」
這位女人為主所作不但有天上的酬報,就是在地上也永不被遺忘。真可謂「流芳百世」。主
耶穌
的宣佈己成為事實,不必我多費口舌。相信福音傳到那裡,同樣,這女人的故事也就在那裡被述說。 昔年
劉忠堅
牧師最喜講「打破玉瓶」這題目。因為他被此故事感動最深,並且覺得對聽眾最有幫助,所以百講不厭。
【新約】
約翰福音
十二章 3.節
提到這同一個故事時有一句:
「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
今日可以說她奉獻愛主的香氣已充滿了全世界,因為世界各地可能每天都有人在講述這故事呢。這位女人在天上是多麼榮耀啊!真不知有多少婦女又羨慕又後悔自己錯過機會呢?不難聽到下面這類悔恨的話:「我當時收藏多至三瓶呢,但捨不得奉獻給主,卻被丈夫拿去送給酒女了。」 我奉勸各位同工們在傳福音的生涯中,至少也談一次講述這女人的所為。否則,將來在天上遇見她時,你必會覺得愧疚不安的。 最後,以聖經的話大家共同勉勵:
【新約】
哥林多前書
十五章58節: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0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0年6月 Cairu、
Phil
:::
搜尋
search
進階搜尋
追思與紀念
● 蒙主厚恩七十年 ..... 林東薰長老
● 紀念主內聖徒.... 陳金尊長老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