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為逝世的聖徒(尤其父母)舉行追思禮拜有什麼意義呢?
第一、為追念先人
人有記性,不但會記念,也會記錄,使今日的新聞成為明日的歷史。我國讀書的人都注重讀「經」、讀「史」。讀經可以明白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讀史則可以從古來的治亂、興亡、成敗事蹟中取得實際的教訓,好的拿來作為自己的模範,不好的則引為作事的鑑戒。
正如古人曾有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孔子所倡導的「慎終追遠,民德厚矣」也有同樣的道理。
此種思想在希伯來民族也極深厚,例如【新約】希伯來書十三章 7.節說:「從前引導你們,傳 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傚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慎終追遠」若按照正確的意義去行,並不能算是迷信或思想上的錯誤,連 神不也提醒人要追溯上古、記念先祖嗎?如【舊約】出埃及記三章6.節記載, 神在何烈山上向摩西顯現時,就是對他說:「我是你父親的 神,是亞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
教會外人士常以基督教不重視孝道為由而曲解、排斥我們的道理,以致有許多人對教會敬而遠之。這種誤會多由於對基督教的認識不足,可謂之無知的譭謗。但是誤會人的固然不對,被人誤會的也不無責任。
當然我不贊同已故的於斌主教的作法,為要消除一般人對基督教的誣衊,竟提倡基徒也可以用拜偶像的方式祭祀祖先,結果使得基督徒變成糊里糊塗了。為要討人的喜悅而得罪 神,不是得不償失嗎?何況因此反被外邦人笑話,謂基督教向什麼神教投降了。
其實我們基督徒儘可以依照聖經,在不違悖 神的教訓與真理的原則下記念(追思)先人。基督徒追思先人貴在以心以誠,是不拘何時何地的,所謂「思親無盡時」是也。追思禮拜既不得罪 神,又可助益子孫對先人之瞭解,且可藉它作有力的見證於社會。
第二、為教育後人
誰都知道,言教不如身教。以身作則,以行動示範是最為有效的教育。外邦人拜像,代代相傳,歷久不衰,那些愚的迷信、忌諱,根深蒂固。前人如此,後人隨之,毫不改變,是何以故呢?這不能不歸功於他們上一代(父母、祖父母)對後輩教育的成功。
關於這一點,許多基督徒實在相形見絀。多少基督徒不如上一代先人事奉 神那麼熱心,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因為我們不注重身教。成人的一舉一動無不影響小孩,所以父母的生活行為就是對兒女的教育。
人受教育的地方不僅僅在教室,施教者也不僅是老師、家庭和教會都是學校,父母和牧長也都算是老師,所以我們必須格外小心謹慎,免得給後輩留下壞榜樣。我們今日在此舉行追思禮拜,就是給後人上敬神、孝親、友愛弟兄姊妹的一課,而這也都是為人的基本要義。
也許有人會說,養育兒女是父母的義務,我不期望「養兒防老」,所以這些陳舊的禮教對我毫無意義,我更不願意下一代背負此過時的包袱。說這種話的人我不得不懷疑他的人,因為他矯情太甚了。
何謂人性?根據【舊約】創世記一章27節首句:「 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所以不像 神者就不是人。神愛人,也要人愛,那些口口聲聲說「我可以沒有 神(不要 神)」的人,可曾想到 神卻不能沒有他們呢?浪子的父母當能體會 神的苦心。
【舊約】何西阿書十一章8.節 就是最好的證明,神說:「以法蓮哪,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阿,我怎能棄絕你,我怎能使你如押瑪,怎能使你如洗扁,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愛大大發動。」
最近我們教會某長老的兒子將赴美留學,非常的興奮,每日只顧雀躍歡喜,巴不得那日子立刻就到。他的父終於忍不住告訴他道:「你太令我失望了!」這青年一時楞住了,不明白父親的態度為何忽然變了,怎麼我要出國他會不高興呢?
原來這青年是父母唯一的男兒,父母極其疼愛,他平日對父母也頗孝順。但這一次要出國,他似乎只有高興,卻沒有露出半點對父母、家庭應有的依依不捨的表情,他的父親就是因此而難過的。
這位父親的心情是一種很微妙的對最疼愛的人的飢渴(期望),也就是人像 神的特徵。現代人的墮落就是以消滅人性為人類的文明,這是比太陽的黑點更危險的現像。所以基督徒要藉機會隨時施教,挽回世道人心。
第三、為自省立志
人隨時隨地都有自省立志的機會,可是經驗證明當人在嚴肅與富有紀念性的時、地,例如在脫險後過生日、赴摯友的葬禮、因故坐牢、站在墓碑林立的山坡上等情況,是比較谷易深思猛省而奮發立志的。
多少浪子於父母死後回頭,多少馬虎的信徒於大難之後信仰復興,何以故呢?就是由於有所感而幡然悔悟。【新約】馬太福音廿一章28~32節 主耶穌所設比喻中那個大兒子也像此種情形,他起初雖然回答父親說不去葡萄園工作,但後來自己懊悔就去了。
大英字典的著者,蘇格蘭的名人撒母耳約翰遜,年過失命之後每年總有一次站在某街口,垂著頭任憑日曬或雨淋幾小時之久,然後擦著眼淚悄悄地離去。不認識他的外地人都以為他是個精神有毛病的人,可是當地的人都知道他是當代的學者,又是令人欽佩的孝子。
他之所以每年一次站在那裡,是為紀念父親的愛和懺悔自己的罪。原來他父親生前就在那個街口擺書攤為業,家境雖然貧寒,卻省吃儉用,讓兒子約翰遜念大學。
有一天父親因感冒不適,叫約翰遜代他去照顧書攤生意幾個小時,可是約翰遜因為怕同學嘲笑,又因與朋友約好出遊,因而拒絕了父親的要求,使父親不得不抱病在寒風中做生意。
約翰遜這樣對待父親,在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父親病逝時他也和常人一樣之以禮,即告了事。直到他年事漸長,經歷了人世的風霜之後,這才回想到幼時父母關懷照顧之大愛,深受感動。
而那次拒絕父親之情景,歷歷如在眼前,對積勞病逝的父親更感負疚難安。因此每年父親逝世之日,必往該街角默念父親,並懺悔自己的罪過。此舉雖然於事無,但總可證明「樹欲靜風不息,子欲養親不在」後已來不及的事實!
信徒守主聖餐要自省立志,圖報神恩,榮耀主名。為先人(父母)舉行追思禮拜也當如此。何謂信仰生活。就是天地相連的生活,如主禱文說「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孝親的道理也相同,即父母雖在天上,也如同他們在地上一樣。不可以為父母不在世上,他們看不見我,聽不見我,就可以任意妄為。反要時刻儆醒、力爭上游,務使一代比一代進步,以慰先人(父母)在天之靈!
....................
▲人的本性看重人的外貌,神的意思卻要使它反過來注意內心的事。 ....... 多馬,懇比斯
▲外表往往與事實本身不符,世人卻容易被表面裝所欺騙了。 ....... 莎士比亞
▲罪藉著死亡威脅我們,但永生的基督卻給我們得勝它的憑據。 ...... 選
▲復活的主與那些愛的人同祂勝過死亡的福樂。 ...... 選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1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0年4月 Cairu、P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