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機小語

我的手裡曾有過許多東西,但是都失去了。不過我放在 神手裡的,仍然是屬我的。       ........馬丁路德 

15. 人生與死亡

經文:【新約】啟示錄十四章13節、廿一章 3.~5.節

自古有云:「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這話不是什麼難以瞭解的學說,而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

【新約】希伯來書九章27節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這裡說「人人」,就是誰都不可能希望有免於一死的例外。無論什麼國度、人種、階級、行業的人都免不掉一死。

儘管死亡的名詞在我國有階級之分,所謂:「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殤。」等等。其實死都是一樣,魂離開身體,身體就朽壞了,所以非埋葬不可,皇帝的崩與百姓的死何嘗不一樣呢?

一切宗教信仰和人生哲學都是由這個嚴肅的事實 ─ 『 死』而產生的。所以有人說,假使人不會死亡,世上就沒有宗教,人生也沒有哲學。

我想,今世若沒有死亡的憂慮和恐怖,來世的永生也就沒有什麼喜樂和感謝了。知道健康和自由可貴的人,就是曾經失去健康和自由的人。

所以我總以為,人在永生世界裡比任何天使更喜樂更感謝。因為天使未曾帶著肉體在世上受過苦,他們更不知疾病死亡為何物。他們不會瞭解【新約】啟示錄廿一章 4.節 所說的:「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的事都過去了」的可愛可貴和喜樂。沒有受過苦(不論衣食住行任何方面)的人,也就不能體會到享受福氣(衣食住行.....等)的滋味。

關於死的問題,用人的理智和科學方法,絕對研究不出令人滿意的解答。因為管理生死之權,不在會死之人,而在於支配、管理生死的  神。謙卑的孔子這樣說:「未知生,焉知死。」他也很坦白地承認生死大權掌握在  神手中,所以他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就是指 神。

孔子雖然說過「未知生,焉知死」的話,但卻不是否定靈魂與末世的存在。更不是反對人思想生死的問題,因為他也曾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且,誰又敢說死距他還很遠呢?

因此,常思想死的問題的人,不一定就是對現實世界不盡責任或悲觀厭世的人。一個認真想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總會想到這個問題的。不僅是躺在病床上呻呤的人會想到它,就是在宮中享受榮華富貴的太子如釋迦摩尼也會想到它。因為生與死是分不開的,死叫人想到生,生叫人想到死。人為萬物之靈,焉能不想它呢?

由於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有種讓人看不起人談死後、靈魂、永世問題的感覺。其實孔子子路說這一句話是有其特殊理由的。

孔子家語記載:『子貢倦於學,見孔子曰:「願有所息。」』子曰:「君子無所息也。」曰:「然則賜息無所乎?」子曰:「有焉!望其壙睪如也(高大的樣子),皞如也(自得的樣子),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這種看法正符合【新約】啟示錄十四章 13節所記:「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榮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本節的經文啟示我們三點:一、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是誰?就是在主裡面而活的人。為什麼稱死為有福呢?因為,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

在世誰無苦?誰都有生老病死之苦,基督徒還加上為真理受逼迫的苦。沒有勞苦的人生是膚淺的,他世界往往沒有什麼貢獻,他的死不是安息,因為他沒有勞苦過。

正如【新約】路加福音十六章 25節 亞伯拉罕回答那在陰間受苦的財主:「兒阿,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這樣看來,拉撒路的死是息苦得安慰,財主的死卻是盡福(福已享完)受痛苦了。

還有第三,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人活著不是等死,而是在作工。作工有工價,也有作工的果效。一旦看見了它果效,以前的勞苦就算不得什麼了(一概忘記了)

因此 保羅【新約】哥林多前書十五章 論基督的復活(也就是基督徒的盼望)最後的結論說:「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解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如果我們不知道死是什麼、在主裡面而死又是什麼、以及在世上勞苦所作的工與死有什麼關係,那麼我們對於人生如何過活必定茫然無知。所以思想死的問題、研究死的問題、解決死的問題確屬必要。

【舊約】傳道書七章 1.~4節說:「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所羅門所說這些話,可知思考死、探究死、關心死的人並不是愚昧人,倒是智慧人。因為一個研究宇宙真理和人生意義的人是不能不想到死的問題的,所以我常想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不如說:「未知死焉知生」來得恰當。

目標使人決定方向。一架飛機從台北起飛,不是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不知飛往何方,落在那裡。飛機要到那裡事先必有目標且有目的,無論要到東京香港韓國都在未起飛前就決定了。並不是飛到空中好半天才忽然想起,我到底要飛到那裡去呢?

我們的生叫做出(出外),死就是歸(回去)。人生是客旅,如台語版聖詩二三四首一節「我如出外旅客,天是我家。」基徒稱死為歸天家,歸回天家之路就是主耶穌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新約】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這一條通天的生命道路,是  主 耶穌在十字架上流出贖罪的寶血為罪人開通的。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1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0年3月 Cairu、Phil


:::

搜尋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