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主選單
講道集
文字整理
講道集選單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第十三冊
第十四冊
第十五冊
第十六冊
公義的訊息
澎湖伯事略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隨機小語
須知 ....學歷與學識不同、知識與智慧不同、長大與長成不同、妄想與理想不同、投機與投資不同、熱狂與熱心不同、亂愛與戀愛不同、教徒與信徒不同 ........ ........
呂春長牧師
所有書籍
「澎湖伯講道集(五)」目錄
MarkDown
14. 追念(二)
1. 把自己擺上(勸勉長執)
2. 人在福中不知福
3. 信徒與感恩
4. 創世記中的神與同在
5. 張府感恩聚會
6. 脫離(一)
7. 脫離(二)
8. 結局(一)
9. 結局(二)
10. 真正的拿細耳人
11. 家應有什麼?
12. 信耶穌好比什麼
13. 追念(一)
14. 追念(二)
15. 人生與死亡
16. 禱告與傳道
17. 談「失」
18. 彼得談受苦(受難週)
19. 互相
20. 人的責任
21. 談「忠」
22. 鬥氣與鬥志
23. 談母愛
24. 亞伯拉罕與羅得分產業
25. 人生與疾病
26. 錢財與人心
27. 不能不想的問題(葬禮)
28. 感謝神(一)
29. 感謝神(二)
30. 感謝神(三)
31. 人生如戲劇
32. 錯誤的評估
33. 預備好沒有?
34. 友情
35. 追思禮拜
36. 忽然
37. 第一個參墓者
38. 母教與不肖
39. 報答(一)
40. 報答(二)
41. 聖徒有三畏
42. 做個好管家
43. 新紀元(聖誕節)
44. 亞伯拉罕搶救羅得
45. 睡眠之前
16. 禱告與傳道
澎湖伯講道集(五) ========= 經文:
【新約】
啟示錄
十四章13節、廿一章 3.~5.節
自古有云:
「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
這話不是什麼難以瞭解的學說,而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
【新約】
希伯來書
九章27節
說: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這裡說「人人」,就是誰都不可能希望有免於一死的例外。無論什麼國度、人種、階級、行業的人都免不掉一死。 儘管死亡的名詞在我國有階級之分,所謂:「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殤。」等等。其實死都是一樣,魂離開身體,身體就朽壞了,所以非埋葬不可,皇帝的崩與百姓的死何嘗不一樣呢? 一切宗教信仰和人生哲學都是由這個嚴肅的事實 ─ 『 死』而產生的。所以有人說,假使人不會死亡,世上就沒有宗教,人生也沒有哲學。 我想,今世若沒有死亡的憂慮和恐怖,來世的永生也就沒有什麼喜樂和感謝了。知道健康和自由可貴的人,就是曾經失去健康和自由的人。 所以我總以為,人在永生世界裡比任何天使更喜樂更感謝。因為天使未曾帶著肉體在世上受過苦,他們更不知疾病死亡為何物。他們不會瞭解
【新約】
啟示錄
廿一章 4.節
所說的:
「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的事都過去了」
的可愛可貴和喜樂。沒有受過苦
(不論衣食住行任何方面)
的人,也就不能體會到享受福氣
(衣食住行.....等)
的滋味。 關於死的問題,用人的理智和科學方法,絕對研究不出令人滿意的解答。因為管理生死之權,不在會死之人,而在於支配、管理生死的 神。謙卑的
孔子
這樣說:
「未知生,焉知死。」
他也很坦白地承認生死大權掌握在 神手中,所以他說: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天就是指 神。
孔子
雖然說過
「未知生,焉知死」
的話,但卻不是否定靈魂與末世的存在。更不是反對人思想生死的問題,因為他也曾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而且,誰又敢說死距他還很遠呢? 因此,常思想死的問題的人,不一定就是對現實世界不盡責任或悲觀厭世的人。一個認真想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總會想到這個問題的。不僅是躺在病床上呻呤的人會想到它,就是在宮中享受榮華富貴的太子如
釋迦摩尼
也會想到它。因為生與死是分不開的,死叫人想到生,生叫人想到死。人為萬物之靈,焉能不想它呢? 由於
孔子
說,未知生焉知死,有種讓人看不起人談死後、靈魂、永世問題的感覺。其實
孔子
對
子路
說這一句話是有其特殊理由的。
孔子
家語記載:『
子貢
倦於學,見
孔子
曰:「願有所息。」』
子曰:
「君子無所息也。」
曰:
「然則賜息無所乎?」
子曰:
「有焉!望其壙睪如也
(高大的樣子)
,皞如也
(自得的樣子)
,則知所息矣。」
子貢曰:
「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這種看法正符合
【新約】
啟示錄
十四章 13節
所記:
「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榮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本節的經文啟示我們三點:一、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是誰?就是在主裡面而活的人。為什麼稱死為有福呢?因為,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 在世誰無苦?誰都有生老病死之苦,基督徒還加上為真理受逼迫的苦。沒有勞苦的人生是膚淺的,他世界往往沒有什麼貢獻,他的死不是安息,因為他沒有勞苦過。 正如
【新約】
路加福音
十六章 25節
亞伯拉罕
回答那在陰間受苦的財主:
「兒阿,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
拉撒路
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
這樣看來,
拉撒路
的死是息苦得安慰,財主的死卻是盡福
(福已享完)
受痛苦了。 還有第三,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人活著不是等死,而是在作工。作工有工價,也有作工的果效。一旦看見了它果效,以前的勞苦就算不得什麼了
(一概忘記了)
。 因此
保羅
在
【新約】
哥林多前書
十五章
論基督的復活
(也就是基督徒的盼望)
最後的結論說: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解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如果我們不知道死是什麼、在主裡面而死又是什麼、以及在世上勞苦所作的工與死有什麼關係,那麼我們對於人生如何過活必定茫然無知。所以思想死的問題、研究死的問題、解決死的問題確屬必要。
【舊約】
傳道書
七章 1.~4節
說: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從
所羅門
所說這些話,可知思考死、探究死、關心死的人並不是愚昧人,倒是智慧人。因為一個研究宇宙真理和人生意義的人是不能不想到死的問題的,所以我常想
孔子
說的:
「未知生焉知死」
,不如說:
「未知死焉知生」
來得恰當。 目標使人決定方向。一架飛機從台北起飛,不是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不知飛往何方,落在那裡。飛機要到那裡事先必有目標且有目的,無論要到
東京
、
香港
或
韓國
都在未起飛前就決定了。並不是飛到空中好半天才忽然想起,我到底要飛到那裡去呢? 我們的生叫做出
(出外)
,死就是歸
(回去)
。人生是客旅,如
台語版聖詩
二三四首一節
:
「我如出外旅客,天是我家。」
基徒稱死為歸天家,歸回天家之路就是主
耶穌
。 主
耶穌
說: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新約】
約翰福音
十四章6.節)
這一條通天的生命道路,是 主
耶穌
在十字架上流出贖罪的寶血為罪人開通的。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1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0年3月 Cairu、
Phil
:::
搜尋
search
進階搜尋
追思與紀念
● 蒙主厚恩七十年 ..... 林東薰長老
● 紀念主內聖徒.... 陳金尊長老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