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哥林多後書四章 7.節首句 保羅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現代譯本是:「擁有這屬靈寶物的我們,不過看起來像是普通的瓦器。」瓦器指的是身體,寶貝指的是靈魂。
世人都愛寶貝,古今無異,中外皆然。所以主 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三章 44節說:「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
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了這塊地。」
寶具是什麼?即貴重的東西。雖因人而稍有程度之不同,如武士偏愛寶刀寶劍,而婦女則酷愛寶珠寶玉,然而喜愛寶貝之心理則一。因此人人喜歡坐寶座,更期望家有寶庫、國有寶山、寶藏,如阿拉伯的油田、南非的金礦.....,都是他們無盡財富的泉源。
古代的文人自古都以經史書籍為寶,讀之、思之、行之而獲益無窮。這種價值觀確實超過一般俗人以金銀為寶者多多。
世上任何值錢之物(包括寶貝)都是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既不屬於自己,又何足惜。唯有靈魂才是真正、永遠的寶貝,有 主耶穌的話為證:「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十六章26節)
這裡所謂生命就是指靈魂。可是由於靈魂是肉眼看不見的,因而許多人不相信其存在,以致只知珍惜看得見的瓦器,而忽視了靈魂,正如俗語說:「珍珠看作老鼠屎!」
某年有一個旅客,到廣東沙面,在一個舊貨攤上買到一個綢質枕頭,枕面繡一「福」字。回家拆開一看,裡面還有一層,所繡的字是「祿」。他好奇地再拆一層,又見一「滿」字,再拆,則為「堂」字。
把這最後一層拆開,赫然發現珍珠四十九顆,顆顆大如豌豆。把這些珍珠賣給珠寶行,每顆可得二千元,不用說他便因此成了鉅富了。
原來(清朝)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大掠皇宮。這舊貨攤老闆當時是個軍官。他也乘機搶到一個美麗枕頭,據說是慈禧太后所用的。
但是他只是把它當作普通古董看待,卻不知枕頭裡另有玄機,因此為了生活,便忍痛割愛出售了。天大的財富伴隨他三十幾年他卻一點都不知道,最後讓別人撿了便宜.......
原因在那裡呢?就是只重外表而忽略了內在。人因靈魂看不見而忽視其存,就是與這舊貨攤老闆犯同樣錯誤。
任何人都不願意被稱為「東西」,例如:「你是什麼東西?」更不願意被指為禽獸。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相信人有靈魂,這不是矛盾嗎?人若沒有靈魂,與畜牲、禽獸還有什麼分別呢?
不相信有靈魂的人,無異承認自己是禽獸了,自侮自辱莫此為甚,真是比東西都不如了。正如【新約】彼得後書二章12節 前半說:「但這些人好像沒有靈性,生來就是畜類,以備捉拿宰殺的……」這樣的人生何等可憐!
自古以來人都自認為萬物之靈;這個「靈」不僅指人的手足靈活、反應靈敏、頭腦靈巧、精神靈感、心竅靈通,更是明指有靈魂的存在。靈活、靈敏、頭腦靈巧、精神靈感、心竅靈通,更是明指有靈魂的存在。靈活、靈敏、靈巧、靈感、靈通都必隨著老衰退化、隨著死亡而消滅,惟靈魂卻是永存的。
如【舊約】傳道書十二章7.節 說:「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 神。」又【舊約】詩篇九十篇 3.節 摩西說:「你 (神)使人歸於塵土,(神)說,你們世人要歸回。」歸於塵土的無疑是肉身(身體),歸回 神的當然就是靈魂了。
肉身是瓦器,靈魂才是寶貝。瓦器有朽壞的一日,寶貝卻不與瓦器同朽。誰都知道,家遭火災,人必從屋中逃出。肉體像房,靈雲則如人。正如人比房屋寶貝,靈魂也比肉體(房屋)寶貝,所以 保羅在【新約】哥林多後書四章 16~18節 說: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念所見,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外體 --- 瓦器是眼睛所能看見的。它與內心 --- 寶貝的靈魂相比,價值雖有天淵之別,然基督徒不應輕視瓦器。基督徒反對一切損害身體的吃喝或行為,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傷害會造成靈魂方面嚴重的不良影響。
瓦器是脆弱的,它即使不因意外損壞,也會漸漸陳舊(保羅稱為毀壞)。至於寶貝 ----- 靈魂, 神必收回。【舊約】創世記三十五章18節 描訴以撒臨終時說:「他將近死,靈魂要走的時候 ……」
就是告訴我們,靈魂離開死去的身體,如同人遷離不堪使用的危險房屋一樣。那麼靈魂出來要到那裡去呢?當然是歸於賜靈的 神、救人的主了。所以司提反臨死時呼籲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新約】使徒行傳七章59節)
耶穌基督的求恩一言以蔽之,即「生前受恩,死後升天。」所以基督徒要善用裡面放著寶貝的瓦器 ------ 身體,當作活祭而榮神益人。(參看【新約】羅馬書十二章1.~2.節)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8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09年9月 Cairu、P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