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機小語

倘若世上沒有窮人,我們就沒有藉著賙濟的機會來表現我們的愛;為的是叫我們不只是在言語上,也要在行為和真理上證實我們的愛心,若我們真愛基督,我們就會關心祂所愛的人。       ........司布真 

13. 拿你的褥子行走

【新約】馬可福音二章 1.節~三章 6.節記載  耶穌與當時的宗教領袖之衝突,因為他們拘執古例傳統,虛有死板的形式,缺乏活潑的生命。他們的錯誤是看  耶穌做一個普通人,不承認祂是  神的兒子。

祂是超越會堂、超越教權、超越律法及傳統的  神的兒子,有絕對的權威。我們從馬可福音二章 1.節~三章 6.節可以看出  耶穌有五種權威,就是:

(1)使癱子行走(【新約】馬可福音二章3.~5.節)(2)給人赦罪(二章6.~12節)(3)作罪人之友(二章13~17節)(4)超越律法(二章18~22節)(5)配安息日的權柄(二章23~28節)

馬可福音二章1.~6.節記載法利賽人不承認  耶穌有這五種權威,且計謀要除滅祂。這些事是在迦百農發生的,大概是  耶穌與門徒往加利利許多城和鄉村傳道後,第二次回來迦百農的時候發生的:「過了些日子,  耶穌又進了迦百農。」馬可福音二章1.節)

馬可福音的著者不按照歷史的順序記載事件。他著重事件的意義,目的是要勉勵人能明白  耶穌是誰。馬可福音二章1.~12節記載  耶穌治好一個癱子(中風),使他拿褥子行走。我們從這段聖經學習幾項教訓。

(一)病人的信心

此人患了癱瘓的慘症,可以說除了口會飯之外,全身都沒有用。患了這樣的病,不僅他自己痛苦,連全家的人都為他不安,因為他行動不自由,出入不待說,連吃東西換衣服以及大小解,事事都要麻煩他人。

俗語:「病久無孝子」(久病故人疏)。癱瘓是長久病,也是破家病。起初患病時家人朋友也許為他奔走求醫,費用錢都在所不計,但人究竟是人,期待大,付出的代價多,就以後失望也大。

他們看見病勢沒有起色,金錢又費了那麼多,對病人慢慢就冷淡了,不低不如從前的關心,反而視病人如同重荷,冷酷相待,無論說話態度都會變成冷淡,使病人難堪,在肉體病苦之外 ,加上精神苦悶的壓迫,有些病人因而變成自暴自棄,甚至悲觀自殺,殊屬可憐。

這個癱子從前的經過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他的病大概不是最近才發作的,若是這樣,在不久以前  耶穌迦百農的時候,他為何不速來就醫呢?這可能有幾個原因:

(1)也許因他有錢,全靠醫師,不覺得需要  耶穌
(2)也許因他有罪,覺得就近  耶穌不好意恩。
(3)也許因他信心不夠,在猶豫躊躇中失了機會。
(4)因為行動不自由,無人幫助,愛莫能為。
(5)也許為顧全面子,怕人嘲笑。
(6)也許因意志不堅,想慢慢可以,不料  耶穌已離開迦百農

但是這次一聽見  耶穌再次來臨,覺得機會難得,認為是他得救最後一次機會,就立刻前來就醫。我們從他的表現可以看出他的信心頗大。

(1.)不顧面子,不惜金錢,請四個人抬來就醫。(2.)拆穿房頂,從此可以看見他的信心、迫切、熱心、智慧和勇敢。

(3.)承認犯罪,又相信主的赦免,因為自己以為義的人不能蒙主恩典。基督教並不是醫病的宗教,而是「赦罪」的宗教。「罪」是病的真因。「罪得赦」比病得醫更要緊。

人只能看見此癱子身體的痛苦,卻不知他內心因罪的不安。「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 就對癱子說,小子,放心罷,你的罪赦了。馬太福音九章2.節)

(4.)勇敢起立,「那人就起來,立刻拿著褥子,當眾人面前出去了。」


(二)朋友的熱心

抬此癱子來就近主的四個人是誰,我們不得而知。從他們熱心幫助人的表現推想,他們一定不是僱工。俗語說:「僱人哭,無眼淚。」(編按:花錢請人哭,如孝男孝女)僱工的根性往往一開口便是錢。他們雖然有辦法也不肯為僱主想辦法,但是這些人有親切的熱心腸,他們若不是癱子的親戚,便是朋友。

「因為人多,不得近前……」

可是感謝主,此四個人滿有愛心,所以就有熱心,有熱心就有辦法。他們並不因人多就灰心後退。撒該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不能看見  耶穌,終而尋出一棵桑樹,如願以償,得見  耶穌撒該自己有辦法爬上桑樹,但這個癱子自己沒有辦法,他需要他人的幫助。

幸而有此四個朋友自告奮勇願意幫助。他們沒因人多而將他放在外邊,也沒將他抬回去。他們對主有信心,對病人有愛心,對工作又熱心,且四個人同心;信心生愛心,愛心生熱心,熱心生出辦法,他們在無辦法中想出辦法,就拆了房頂,將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到主的面前。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

可見不單癱子有信心,連這四個人也有信心。
信心不是死的,是活潑的,山室軍平先生說:「信仰就是進行。」(信仰與進行日語是同音)我們本身求  耶穌要傚法財主撒該的熱心,帶人就主要傚法這四個人的信心和熱心。今日有許多人心裡有意尋求耶穌,但為了內外雙重的阻礙而萎縮不前。

面的阻礙是自己,若不是病就是身量矮小,罪惡的束縛與低卑的思想,想靠自己的知識看  耶穌。外面的阻礙是他人,就是那些反對基督及教會中不純的份子,他們不但不能帶人就近主,反成為教會的阻礙。但真實需要  耶穌的人不該因這些困難而灰心後退,當積極想辦法,熱心向前尋求出路,無論房頂或樹上,凡向上之路均能帶至主的施恩寶座前。

現在我們周圍有許多靈性上的病人需要我們熱心的幫助,我們抬人也許要費不少力,但抬到主前,所抬的人蒙恩得治之後,不僅如釋重負心情輕鬆,且能得到極大快樂。
 
 
(三)耶穌的愛心

「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

主  耶穌看透他們的內心,又看見他們因信心而表現的行為,就毫不猶豫施下大恩,因為信心是承受恩典的器皿。施恩給無信心的人,有如倒水於無底桶,無異白費。主的恩典,無論赦罪、逐鬼,醫病以及各樣神蹟奇事均行在有信心的人身上。主  耶穌看見癱子有信心,他的朋友有熱心,就顯出豐滿的愛心。主  耶穌愛心的表現。

(1)明白人的心【新約】使徒行傳一章25節,【新約】約翰福音廿一章17節)

(2)用親切的口吻說,「小子」。

(3)知道人的需要,說,「你的罪赦了。」  耶穌為何說這句話? A. 針對猶太人的觀念,他們想病是由罪而來。 B. 事實亦如此,主的恩賜正合人的需要,並不是得非所缺。

(4)不怕人的為難「有幾個文士坐在那裡,心裡議論說,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說潛妄的話了,除了  神以外,誰能赦罪呢。」

這些文士實在很可惡,他們頭腦明白聖經認識真理,但心裡缺乏同情,對那些抬癱子就近主的人不表示感佩,對 主  耶穌的愛心與權能又無動於衷,主  耶穌在房屋裡講道醫病,人眾多又擁擠,門前幾乎無立錐之地,然而這些文士坐在那裡白佔場所,使病人不得進入。

他們自私且頑固,對眼前憔悴憂傷的病人,外面病苦的呼聲,視若無睹,聽若罔聞。不僅如此,更存心不良,專尋把柄,想要陷害  耶穌。主  耶穌卻不怕他們,用了巧妙的話語暗示本身是  神兒子,亦是 神,有權柄赦人的罪。

文士說:「除了  神以外,誰能赦罪呢?」這話是真理,正如債主才有權免人債務,唯獨  神能赦罪。「或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或說,起來,拿你褥子行走,那一樣容易呢?」

耶穌說這句話表示祂赦罪並非空談,是有證據的,因為人雖然可以說你的罪赦了,但不能使人拿褥子起來行走。祂說「你的罪赦了」「拿你的褥子行走」兩事均得應驗。

那癱子拿褥子起來行走事證明  耶穌不僅有赦罪之權,且能使不能行動的癱子行走,因為祂有權柄且有能力。今日許多人與當時的文士犯了同樣的錯誤,看  耶穌作一個普通人,甚至也看  神作一個普通人,要受自然法則的限制,因而以許多聖經中神蹟為迷信。

主  耶穌對那些文士所說的話對那癱子在心理上信仰上很有所幫助,這是愛心的表現。

 
(5)祂證實了赦罪權柄「我吩咐你起來,拿你褥子回家去罷。」耶穌這裡所說的「我」並非自高僭妄的我,而是自覺自信自己是  神的兒子有權赦罪絕對負責的我。「起來」這句話不是妄言,不是心理療法,更不是比喻。「起來」是說不必因周圍的人而膽怯,這對軟弱的罪人是最有力的鼓勵。「拿你的褥子」表示:

    (a)病已癒,不但能站立且能走路。
    (b)要他明白信心的效果。
    (c)要他立刻當眾人面前做見證。
    (d)要他以後的生活自己負責不再麻煩他人。

「回家去」表示  耶穌重視家庭。有許多宗教不重視家庭,但基督教重視家庭。一個人得救後要將救恩賽回家庭,得救的事實要在家庭顯明,得救的喜悅當與家人共享。主  耶穌不僅愛那癱子,亦愛他全家的,試想他家裡的人看見他病癒身體恢復,健康回來的時候要多麼高興感謝。
 
「那人就起來,立刻拿著褥子,當眾人面前出去了,以致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  神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文士心中的議碖被耶穌所做的事實粉碎,無言可答,但他們的心頑固到底,他們老羞成怒,以後對  耶穌懷恨更深。

願我們傚法那癱子對主的信心,那四位抬癱子的人的熱心與主對病人的愛心;萬不可傚法文士心存不信的噁心【新約】希伯來書三章12節)
  
 
.........................................
 

△理想不是奢望,把奢望稱作理想,只是熱中名利者用來掩飾自己野心的一種手段而己。

△理想也不同於野心。理想是所有高貴行動所藉以滋長的胚種;而野心則常會令人做一些最卑鄙的事情。

△人必須有理想,因為人除非常常覺得有較生命更可貴的東西,否則生命本身將會使他感到厭煩及空虛。


............................................................


..............  澎湖伯講道集   第十冊   作者:呂春長牧師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76年8月21日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2年元月 Cairu、Phil


:::

搜尋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