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全其美與令人失望何者困難,何者容易?答案是兩全其美難,而令人失望易。牧師之難為多因在牧會時無法做到兩全其美,卻往往令人失望。因此多少牧師為求兩全其美,只好不問是非曲直,只看利害關係了。
曾有某牧師告訴其知心的同工說,我到任不久,教會內雙方(兩派)必須兼顧,避免令任何一方失望(反感),否則我必重蹈前任的覆轍,非捲舖蓋走路不可。
現代人對這位聰明的牧師的評價必為甲等,而且得出一個結論:「智慧愈高,極端愈少。」就是越聰明者,處事越圓滑(面面俱到)。主耶穌如果有這種修養,也許不至於被自己的同胞(猶太人)棄絕而死在外邦人手中。
祂若像這位小孔明牧師一樣以利害權衡為進退標準的話,不僅可免慘死十字架上,也許還可作政教的橋樑,受猶太人擁戴為祭司長,也受羅馬政府聘為政教事務顧問。以祂的智慧才能,一定可以故得非常成功,兩全其美,何至於英年早逝,且受盡凌辱與痛苦呢?
我們稍為研究可知 耶穌的死與祂處處令人失望有莫大的關係。
首先,祂不結黨,故法利賽黨(利用宗教的聰明人)和撒都該黨(利用政治的聰明人)對祂的言論和作風都不歡迎,甚至聯合起來對付祂。其次,祂雖然是民眾的朋友,可是祂不肯利用他們作為獲得成功的手段(資本),如【新約】約翰福音二章23節 記載:
「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祂所行的神蹟,就信了祂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因為祂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人性靠不住的本質),因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
所以雖然聚百姓想強逼祂作王,祂卻把自己隱藏起來,如【新約】約翰福音六章15節:「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祂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這與今天一些為收攬人心而在大路旁設置「民眾服務站」者何等不同啊!(參看【舊約】撒母耳記下十五章1.~6.節)
今天多少人為謀一官半職(長也好、員也好),在選舉時不惜投入千百萬鉅資以爭取選民(用現鈔或味精、香皂等等),而 主 耶穌的條件比他們優越多了。耶穌能行神蹟,只藉一個孩裡的五餅二魚祝謝擘開,便能餵飽五千人。「民以食為天」,祂憑此本事要得天下還不易如反掌嗎?
然而當祂知道民眾是為吃餅而來時,祂便只向他們大談生命之糧(餅),而不依他們所願再變餅給他們,好不令人失望!如【新約】約翰福音六章66節記載:「從此祂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門徒尚且如此,一般民眾更不必說了。
世人做不到兩全其美,乃是力有未逮,可是耶穌是一定有能力做到的(因祂無所不能)。祂之所以不施展此妙招,是不為,非不能也。反之,祂的所言所為卻多令人失望。有人認為,猶大出賣耶穌就是因他對主耶穌失望之故,如【新約】馬太福音廿章 25~28節記載:
「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這些話隱含著「我的國不屬這世界」之意(如【新約】約翰福音十八章36節耶穌主告訴彼拉多的話)。聰明的猶大聽了心裡明白,對耶穌便再也不存什麼奢望(如做官、發財之類)了。
我並不反對人謀求兩全其美,如果確有兩全之策的話。但是在許多事上這是不可能的。在我的一生中,就有兩件事使我無法兩全其美遭受極大痛苦:
一、是改宗歸主;無法讓父母與 神都喜悅;
二、是為十字園問題,無法叫自己的良心與不法的貪心教會都平安。
不過,聖靈和良心可以作證,我確曾為尋求兩全其美之方而煞費苦心,結果卻仍然無法達到目的。
在此我要講述一個故事,故事裡正好有一件兩全其美(不過很勉強)的例子。有一個青年剛出校門進入社會,就碰上一件棘手的事情。
他在一家公司充當練習生,俗稱「小弟」,在課長指揮下東奔西跑,做最起碼的工作。有一天,課長把五萬塊錢中飽私囊,為使這小弟不要張揚,乃抽出五百元送給他。小弟起初不收,禁不住課長堅持,只好先把錢放在口袋裡再說。
可是這五百元使這小弟心頭沈重、臉上發熱。明知這不該收,卻沒有不收的自由,得罪了課長那還了得?他想告訴課長:「不必用錢堵我的嘴,我替你守秘,絕不洩露就是!」但課長怎肯相信呢?
他回家告訴父親,父親也覺得很為難。他想:「不收這筆錢,似乎向課長挑戰;收下這筆錢,又等於向法律挑戰,很有可能斷送一生的前程。但是得罪課長便會失去目前的職位,這也是很糟糕的事。」
最後,父親想出一個看來兩全其美辨法,就是錢先收下,表示自己跟著下水,讓課長安心。然後再以課長的名義悄悄把這筆錢捐給孤兒院,並把捐款收據好好保存起來。萬一有一天東窗事發,就把這張收據呈給法官。不管法官怎麼說,自己對良心、對人格總算有個交代了。
做這件事不能讓別人知道,尤其不可讓課長知道。所以小弟花了一番工夫,找到了一家地點偏僻、規模又小的孤兒院。捐了錢、拿了收據,又再三叮囑不要發新聞,這樣課長便不可能知道,只有「天知地知」了。
這個小弟這樣做,不令課長失望,對自己的良心人格也有個交代,從此可以心安理得過日子。雖然嚴格說來,也許還不算兩全其美,但總是沒有辦法中的最佳辦法了。
然而我卻沒有他那麼幸運,因為在剛才所提的兩件事中,我都找不到行得通的兩全其美的辦法,尤其是後者。因為那個教會是有名望的教會,而把持該教會的卻又是有財有勢的市儈,為了面子,為了實利,他們至今仍然執迷不悟。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血汗迸流地禱告說:「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新約】馬太福音廿六章39節)似乎也是在尋找兩全其美之路──既可免受十架之死,又能救贖世人。
可是最後耶穌卻說:「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旨意成全。」(【新約】馬太福音廿六章42~43節)這是給一切找不到兩全其美之道者一個最好榜樣。
由於無法兩全其美,我當初信耶穌不得不叫父母鄉親失望。而現在因十字園事件也不得不令許多教會、許多長執信徒和許多同工(牧師)失望(高長老給我的信以及盧長老與王長老的談話都曾有此語)。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新約】馬太福音六章27節首句)所以冀求兩全其美談何容易?
然而這也不足為慮,因為保羅的話已夠作我的安慰與鼓舞了,他說:「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 神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歡喜麼?若仍舊討人的歡喜,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新約】加拉太書一章10節)讀了他這些話,當知如何抉擇而不致無所適從了。
財政部長張繼正先生在一次福音聯誼會自強早餐會證道中說:「我常常聽家父(張群先生)講,蔣公每碰到一件為難的事要作決定的時候....他老人家常常會說:「照道理做!」
而我們普通人遇到困難的問題要作決定時卻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蔣公所謂「照道理做」就是不管利害得失如何,只要照著道理做,即使害處(不利)很大也不在乎。我們其徒處事的態度正該如此,一件事情若不能兩全其美,便寧可令人失望,只要討 神喜悅!
----------------------------------------
P.S. 編按:
十字園事件風波早已事過境遷(1987年以前的事)。十字園大部分土地最後成為重劃的道路。當時編者僅是高中生,尚年輕,瞭解及認知有限。僅大略知道是某教會利用機會及合法程序,侵佔各教會共有的墓園,而呂牧師大膽挺身指出不是,並試圖導正.....但過程不順遂,牧師及教會長執備受壓力及紛爭 ....。
隨著年齡增長以及自己的人生經歷,編者漸漸體會呂牧師經歷的壓力、紛爭、掙扎、攻擊.....,經歷種種痛苦,以及過程的無助,編者感念早年呂牧師在忠孝路教會曾經努力的「模範教會」之精神。並相信「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五章10節)。
遂將呂牧師早期的講道集張貼到網路,一方面宣揚福音,一方面也警示教會及傳道人應在金錢利益上潔淨。教會不是營利機構或事業體,教會是代表耶穌彰顯基督的一群人.....。呂春長牧師現在(2009年)將近百歲,其家族在1990年左右已移居美國舊金山附近。 .............. 2009年5月 信傑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0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09年5月 Cairu、P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