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機小語

神有時帶領我們經過死蔭的幽谷,好叫我們認識這道路,也懂得怎樣來帶領別人經過這幽谷而進入光明。我們想要得到安慰,使用我們所曾受到的安慰去安慰別人,我們擦乾了別人的眼淚,自己的眼淚也就止住了。       ........梅爾 

5. 責備(二)

現在要從詩篇裡來看有關責備的教訓。【舊約】詩篇二篇5.節:「那時祂要在怒中責備他們,在烈怒中驚嚇他們。」

有人讀舊約聖經,覺得  耶和華 神的性格非常強烈(正如我們說脾氣不好),因為  神不但會發怒,而且會發烈怒,不但會責備,而且會嚴勵責罰。

陽明醫學院 韓偉院長說,他父親很少生氣,就是生氣也不會咆哮責罵,只是默默不說話而已。這種修養在我們這些烈性的人是一生無法學到的。

其實韓時俊先生的好脾氣必非全靠修養而得,更不是出國留學專攻「吞聲學」或「忍氣術」的結果。正如我牌氣不好並非由於從小訓練怎樣發脾氣,或到歐美取得「暴躁」博士回來所致。我想這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居多。

我不時在感謝 神,因為聖經沒有說,凡脾氣大的都不能(或不配)  神的國;更沒有記載  神對人的任何行為都不會生氣;也沒有說,凡會生氣的便不是由  神而生,而是出於魔鬼。如果聖經真的這樣寫,我們便只有死路一條了。

然而  神是活的,祂與寶覺寺那尊露天的坐佛不同。那尊大佛真是「我佛大慈大悲」,不但任憑日曬雨淋,就是燕子在它的鼻孔裡營巢,阻塞了它呼吸通道,它還是笑逐顏開。

可是我並不欽佩它的修養,也不譏笑它的無能,因為我曉得它是死的。我們的  神是活的,祂是慈愛又公義的。祂憎惡罪惡,祂是聖潔、忌邪的。所以祂會生氣,會責備人;會發烈怒,又會責罰惡人。

我觀察到今日教會墮落、信徒也普遍俗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逢年過節、婚喪喜慶時,多傚法世俗,守著許多異端和迷信的忌諱。這都是懼怕的心理作祟。

他們雖然信主,卻還怕世俗的鬼神,還相信外邦人那些無稽之談(這只是一些最低級的流傳,連外邦人中稍有見識都不會相信的)由此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的傳道事工失敗了。

我們的信徒對道理多是一知半解,只知道  神是慈愛的,卻忘記了 神又是聖潔的、忌邪的。所以他們完全不擔心  神會生氣的問題。因此他們在年節婚喪行事上,不聽從牧長的指導,反去請教那些不三不四的世俗人,如三姑六婆之類。

所以今日當務之急,必須讓教會、信徒瞭解, 神不但是慈愛的,祂也是公義的,而公義的  神絕對聖潔、忌邪的。應當知道,神不但會稱讚人,也會責備人;不但會喜悅,也會生氣;不但會賞賜,也會責罰;不但會降福,也會降禍。

孔子不是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麼?

詩篇六篇 1.節:「耶和華阿,求你不要在怒中責備我,也不要在烈怒中懲罰我。」大衛這些話裡可以看出兩件事。

一、神是公義的,祂不但會生氣戀臉,更會大發烈怒

神對世人生氣,是因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了祂的榮耀羅馬書三章23節)。祂不但會向外邦人發怒,更會向選民發怒,甚至向君王、祭司、先知發怒。

祂不但會對犯姦淫的、殺人的、偷盜的發怒,更會對不信的人發怒,如約翰福音三章36節記載:「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神會發怒,正顯明祂的本性是公義和聖潔的。

二、大衛是敬畏  神的人

大衛不但知道神是慈愛的,他更知道  神是公義的,多少人(甚至傳道人)只知  神慈愛的一面,而不知(至少不重視)神公義的另一面。多數人總以為基督徒不應生氣,更不應發烈怒,尤其身為傳道人更加不可。

其理由說,  神是慈愛的,祂有豐盛的恩典,人犯任何罪祂都願意赦免。然而持此論調的人卻忽略了一點,就是忘記了  神赦免人的先決條件  ....... 人必須先認罪悔改

大衛不是比任何人更瞭解  神的慈愛和憐憫(恩典)嗎?可是他更不忘記  神的公義。他知道  神不會姑息罪惡,尤其祂所愛的人(百姓)犯罪,祂絕不會不問不問。

祂不只是不喜歡人犯罪,祂對犯罪的人(尤其祂所愛的)更會生氣,甚至發烈怒。神的烈怒是非常可怕的,讀舊約聖經的人,無不明白此事。所以大衛求  耶和華不要在怒中責備他,也不要在烈怒中懲罰他。

一個真實認識  神、敬畏  神的人都會與大衛一樣懼怕  神的烈怒。摩西詩篇九十篇 7.節也這樣說過:「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

11節也說:「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不懼怕  神在怒氣中的責備和烈怒中的懲罰的人,可以說,他不但不敬畏 神,而且可能連 神的存在都不相信了。

大衛在他的一生中看出  神是輕慢不得的,所以他禱告說:「耶和華阿,求你不要在怒中責備我,也不要在烈怒中懲罰我。」他不但這樣說,他也以行動表示他的真誠。所以他由衷地接受先知拿單的責備,不敢濫用權勢,加害先知,或作任何詭辯,以圖卸責。

因為他敬畏  神,懼怕  神怒氣發作而責備他,烈怒發作而懲罰他。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0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1年7月 Cairu、Phil


:::

搜尋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