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機小語

不信的人只能看見困難,信的人卻看見在他們和困難之中有 神       ........戴德生 

27. 敬畏神與苦難

【舊約】約伯記四章 6節:「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 神麼?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純正麼?」這是約伯的朋友以利法質問約伯的話。他不相信約伯真正敬畏神,行事純正。他想如果約伯敬畏 神、行事純正,必不會落到如此悲慘境地。

所以在 7~9節繼續對約伯說:「請你追想無辜的人有誰滅亡,正直的人在何處剪除?按我所見,耕罪孽、種毒害的人,都照樣收割。神一出氣,他們就滅亡; 神一發怒,他們就消沒。」

以利法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按他的理論,約伯就是一個奸惡不道的偽君子了。難怪約伯後來與他們展開一場舌戰(激辯)

惡人受處罰,誰都知道是罪有應得。但義人受苦就令人百思莫解了。如果約伯的遭難在我們的社會發生,也必有人像以利法一樣懷疑約伯是罪孽深重的人。反之,也有人會因他是義人而為他叫屈,認為上天沒有眼睛。

義人受苦確是令人費解之事。約伯受苦尚且如此,那你說完全無罪的耶穌呢?所以敬畏神不只要順服神,對於人的論斷,只要問心無愧,也不必與人怎樣爭辯。

記住,伸冤在 神。神不會做錯事,更不會冤枉好人。以利法不知約伯的受苦是與神合作,以完成祂的旨意。按照以利法的言論,可知他必不能瞭解基督十字架的代死。【舊約】約伯記十五章 4節:「你是廢棄敬畏的意,在 神面前阻止敬虔的心。」

這是以利法約伯妄言己義而再了責備的話。約伯是人,不會像耶穌彼拉多面前默然不答。他起而抗辯,以利法卻又再批評他不但不認罪悔改,反而「廢棄敬畏的意,在 神面前阻止敬虔的心。」

約伯的痛苦實在既深且鉅。他不但財失、子亡、遍體生瘡,而且親友更誤會他,真是肉體精神雙重痛苦!誰能同情他、體貼他呢?敬畏神、敬虔的人有時所受的正是他不應受的抨擊,這世界太無情了!

約伯記廿二章 4節:「豈是因你敬畏祂,就責備你、審判你麼?」

以利法責備約伯的話越來越厲害,真是尖酸刻薄。他不相信約伯是個真正敬畏神的人。他不但說:「豈是因你敬畏祂,就責備你、審判你麼?」而且在 5.~11節約伯更抨擊得體無完膚。

他說:「你的罪惡豈不是大麼?你的罪孽也沒有窮盡。因你無故強取弟兄的物為當頭,剝去貧寒人的衣服。困乏的人你沒有給他水喝,飢餓的人你沒有給他食物。

有能力的人就得地土,尊貴的人也住在其中。你打發寡婦空手回去、折斷孤兒的膀臂。因此,有網羅環繞你,有恐懼忽然使你驚惶。或有黑暗蒙蔽你,並有洪水淹沒你。」
然後從 21到30節則再回過來勸約伯要認識 神以得平安。

想想看,如果你是約伯,聽了這些話會如何痛心!被 神嘉許為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純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約伯,居然被親友視為冷血、殘酷、該死的大罪人了。

為什麼以利法如此無情地對朋友落井下石呢(而且他所說的都與事實相反)?可能有三點原因:
一、他是以他的推理而斷地認為約伯必是壞人(因此可見,人的推理常是靠不住的)
二、他是反擊約伯的辯白(如果約伯不說話最好)
三、人多半只知趨炎附勢,對於受苦難的人則鮮有同情心。

約伯的受苦啟示我們一件事,就是基督徒對苦難的態度應該一、唯主是賴;二、安慰人最好不多說話,更不可責備;三、受論斷時最好不還口;四、多默想 耶穌

約伯廿八章 28節:「祂對人說,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這是約伯見證 神的話。本節經文為許多人所喜愛、背誦,我也常以它贈送人,尤其喜歡用來勉勵青少年人。

神既告訴我們,敬畏祂就是智慧,這智慧正可幫助我們瞭解,何以敬畏神的人會遭遇苦難。因而我們可以相信這苦難必有 神的旨意。人只要全心信賴祂,最後必能明白一切,而大大感謝神的安排。

【舊約】約伯記三十七章 24節:「所以人敬畏祂。凡自以為心中有智慧的人,祂都不顧念。」

這是以利法約伯最後的一箭。他與以利法一樣,對約伯的受苦不能如耶穌有超人超俗的解釋,而總脫不開「因果」二字。他說的話意思是,你雖然敬畏祂,可是你心中自以為有智慧,就是自高。所以 神不喜歡你敬畏,因此祂就不顧念你。

以利法是以公證人的姿態出現的,就是為約伯和三個朋友 --- 以利法比勒達瑣法的辯論作一個總評判。可是他所說的仍然不能叫約伯口服心服。最後仍得由 神直接向約伯解答這問題。這告訴我們有了問題時的態度應該是...

一、待神解決(答);二、讓神解決(答);三、幫助人解決問題時不可加添問題,使人更難解決;四、人凡事敬畏 神,不計其他,總是不會錯的。
 
 
-------------------------------

△得意事來,處之以淡;失意事來,處之以忍。 ........ 選

△憂患是人類所獨有的,禽獸是無憂無慮的。
........ 選

△眼淚常是望眼鏡;透過它,人們可以望見天堂。 ...... 卑拆

△患難也許會拆毀我們的事業,可是能建立我們的品性。
...... 選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0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08年11月 Cairu、Phil


:::

搜尋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