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機小語

做你最需要而又接近的任務,你的下一次任務就清楚地顯現在目前       ........卡來爾 

7. 新年十件事(六)互相祝福

所謂「拜年」,就是向人說聲「新年恭喜!」你給我恭喜,我給你恭喜,便成為「大家恭喜!」許多家庭、機關、店舖門口貼出「大家恭喜」的紅條。

小孩恭喜老人長壽健康,老人祝福小孩乖巧聰明,商人互相恭喜發財,官員彼此祝福陞官。為要陞官發財,不顧法律名節,官商勾結,終於弄得丟官破產、坐牢自殺,所以「陞官」、「發財」,還是不說為妙。

記得四十多年前,宋尚節博士來台佈道奮興時,有一次他在講台上放一具棺木。並指著那棺木說:「陞官發財!發什麼財?發棺材(官財諧音)!」就把一張畫著一個財主的圖畫放進棺木裡去。

記得當時聖靈作工使會場裡上千的聽眾都不覺得好笑,或嫌講道者輕浮。大家都以最嚴肅的態度聆聽,並注意看宋博士的表演,沒有笑聲,只有受感而泣的哭聲。他說升棺發材即指不僅死亡而且滅亡的意思,如【新約】使徒行傳八章 20節:彼得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罷!」

我看過不少富戶財主死後並沒有什麼特別好處,他們一樣被人抬出去埋葬。只不過他們的棺木比別人的粗大笨重而已,主已明白照示我們了。「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新約】馬太福音十六章 26節)

基督徒在新年傚法世人互道「恭喜發財」,雖然不算過錯犯罪,但總覺得十分俗氣。如果這話是向商人道賀祝福,也許有點意思。可是這話用在傳道人、教育家或公務員身上,則無異鼓勵他們唯利是圖、不顧節操了。

而且對一個超俗的傳道人、清高的教育家或奉公守法的公務員,說這話不但不是尊敬和祝福,反倒是譏刺和侮辱呢!所以基督徒務要謹慎,不要隨便附和人家說好聽話。

基督徒以正道發財,不但無可厚非,更是可喜之事。有一些又虔誠、又謙卑、又熱心、又愛人的基督徒,誰都希望他們發財。因為相信他們必能善用,不會變成「財奴」,也不會自負為「財主」。財奴為財而死,財主為財而活,枉有資財,何惠於人?何益於己?誠不足取。

好基督徒能認識自己既非財奴,也非財主,卻是神所用的「財管」(財務管理員)。所以必以管家的精神處理神所託付的一切財物,持此觀念、願做忠心管家的基督徒(無論長執平信徒),我們都希望(祝福)他們發財(多多益善),也慶幸(恭喜)他們發財!

如果基督徒見利忘義,恐怕只能發財,卻不能發光。不僅沒有見證,往往適得其反,給教會帶來羞辱。當記得主的話說:「你們的光也當這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新約】馬太福音五章16節)

所以發光比發財重要多多。換言之,如果發財的最終目的是要發光,那就再好不過了。財物有如石油、煤炭,是發光最好的材料。下面兩段經文就是以財物為主發光的例證:

【新約】路加福音十九章 8節:「撒該站著,對主說,主阿,我把所有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

【新約】使徒行傳四章 36~37節:「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他有田地,也貢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

【新約】提摩太前書六章 18節說:「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這話對富有的人(或希望發財的人)太重要了,如果他們真能做到啟示的:一、在好事上富足;二、甘心施捨;三、樂意供給人;四、積成美好的根基;五、預備將來;六、定真正的生命。

我們就真正可以恭喜他們發財了。因為他們曉得以財發光,不會因財致死(所謂發棺材──促使人提早為財而死)

再說「新年恭喜」,乃是為了「天增歲月人增壽」之故。可是若非已經得到救恩,有了永生的盼望,則未免有點矛盾。因為增添一歲,就減少一年活著的日子,亦即更進一步接近死亡。這不是世人最怕的事嗎?何喜之有呢?

有不少蹉蛇青春,尚未找到結婚對象的女子,也不喜歡過年又多一歲。這跟害怕死亡的人不願意年老的心理是一樣的。可是一個信耶穌得救的人不但不怕生,更不怕死。他敢面對現實,知道一年復一年,也就是他越走越近天家之時。除非浪子,誰視回家為畏途呢?

保羅正可給我們一個榜樣,他說:「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新約】腓力比書一章23節)我們想像得到,保羅每逢過年一定充滿著無限的興奮,有如期漸近的準新娘一般。

基督徒在新年互相恭喜是美事,只是我們可以擴大範圍,不要限於恭喜發財和恭喜添壽。我們更應恭喜人們悔改信主、得救重生、靈性進步、更加愛人、家庭美滿、同心事主、戰勝試探、為主發光、奉獻甘心、行善不倦、復興信仰、大發熱心、美好見證、為人榜樣、愛惜光陰、搶救靈魂、勇敢向前、多結善果.....等等。

以上這些不是比發財添壽更重要、更值得恭喜嗎?
    
        

  
   
打字、整理、編輯  ----- 2008年2月 Cairu、Phil


:::

搜尋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