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主選單
講道集
文字整理
講道集選單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第十三冊
第十四冊
第十五冊
第十六冊
公義的訊息
澎湖伯事略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隨機小語
每常你開口時,你的心便在行動。 ........
所有書籍
「澎湖伯講道集(十)」目錄
MarkDown
34. 鄧基鴻先生略歷
1. 東方博士和希律王
2. 復活的事實
3. 人生真八字(一)
4. 人生真八字(二)
5. 人生真八字(三)
6. 人生真八字(四)
7. 難以測度的愛
8. 信仰、愛心與盼望
9. 追悼 許益超 君
10. 愛心的試驗
11. 變貌山
12. 向摩西學習
13. 拿你的褥子行走
14. 葬骨禮拜
15. 勸戒
16. 自知、發光、代價
17. 醫治彼得岳母
18. 後世後代
19. 教會的使命
20. 門徒的使命
21. 感恩的故事
22. 信徒的裏外
23. 聽到別人過失時
24. 王秀英長老追思禮拜
25. 家人的本份(一)
26. 家人的本份(二)
27. 讀經如什麼
28. 安全第一
29. 曾家追思禮拜
30. 健康與信仰
31. 善用機會
32. 平安與長壽
33. 安慰
34. 鄧基鴻先生略歷
35. 死亡的問題
36. 主耶穌與寡婦
37. 要求有分
38. 最重要的有分
39. 接續父親
40. 保羅談勞苦
41. 結婚典禮訓辭
42. 規規矩矩
36. 主耶穌與寡婦
澎湖伯講道集(十) =========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路,沒有人能夠避免或倖免的。所以按理人對於死之一事早應了悟看開,不必懼怕,更不必憂慮,反正這是眾人共同有份的。可是事實卻不然,人一提到死,總不免懼怕不安,有一種莫名其妙,莫可奈何的味道。 儘管死是最不受歡迎之物,它的勢力與地位卻亙古長存。任何人最後都難免一死,唯一能免於死的方法就是不出生,所以俗語說:
「只怕你不生,不怕你不死。」
不過,死的結果卻因人而異,有的人死得輕如鴻毛,有的卻重於泰山。有人死了,凡聽見的人皆頓止惋惜,認為莫大的損失;也有人死了,卻使聽見的人個個鼓掌稱快,還嫌他活得太久。 同是一個人,同在世上生活;到了死後「蓋棺論定」;所留給人的印象和獲得的評價差異卻極大。因此每一個人在生時必須常常反躬自問:我所給予人的是什麼?是貢獻還是損害?在我死後會被人稱讚還是唾罵呢?千萬好自為之,莫負此生! 死是每一個人必經之路,可是路的盡頭卻完全不同。有人走進永生,有人則到達滅亡,關鍵在那裡呢?我們聽聽主的教訓吧,主
耶穌
在
【新約】
馬太福音
七章13~14節說:
「你們要進窄門
(比喻悔改)
。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主
耶穌
這話是以啟發我們如何辦明正誤,也是我們一大警惕。 今生的輝煌享受轉眼成空,但來世的苦樂禍福卻永無窮盡。因此人必須在今生認清正確的方向與目標,把生活與信仰密切配合,以邁進人生的旅途,所謂「有備無患」是也。因為每個人在今生的選擇必將決定他永世的命運。 常言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錯,可是這乃指身外之物,至於人在世上所行的善與惡,卻要隨著他到 神的面前;如
【新約】
哥林多後書
五章10節所載: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所以
【新約】
提摩太前書
四章12節提醒我們:
「你當預備迎見你的 神。」
基督徒生活的三要素就是信、望、愛。信是人生的軌道,望是人生的目標,愛是人生在這軌道上向著目標前進的力量。所以說,人生沒有信仰就沒有希望,沒有希望就沒有愛的世界。想想看,一個沒有愛的世界是何等淒涼絕望啊! 信、望、愛就是有 神的人生,至於
【新約】
以弗所書
二章12節末句所說:
「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 神。」
是何等可怕的景象!沒有 神,人生必然成糜,所謂「生無所託,死無所歸。」其必然的後果,若非消極墮落、醉生夢死,便是自暴自棄,甚至厭世自殺。 參加喪禮是人生一個最嚴肅的時刻。它會啟發人生的悟性,從而增加生命的深度,使生活更有意義和價值。
【舊約】
傳道書
七章2.節下半說:
「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冥想死的問題在消極方面可使人看破世間,積極方面更可使人追求永生。
釋迦摩尼
之所以拋棄王位與俗世的富貴,終成為佛教的教主,就是由於想到
(又目睹)
生老病死
(尤以死為最)
的痛苦而有所悟的。以
所羅門
的話來看,
釋迦
是個聰明人,因為他說:
「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樂之家。」
(
【舊約】
傳道書
七章4.節)
人生似朝露,瞬息消逝。富貴榮華,猶如曇花一現;名利地位,皆是虛空;勞碌經營,不過捕風捉影。飽經世故的
摩西
在
【舊約】
詩篇
九十篇 9.~10節說得很透澈:
「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有人戲擬幾類人物的墓誌銘如下: 憐人
(演員)
:
最後一幕
。 醫生:
安睡無憂,深得衛生要訣
。 酒徒
(醉鬼)
:
痛快醉倒
。 和尚:
西方路遠,且在此處掛單
(和尚雲遊時投宿寺廟之謂)
。 音樂家:
休止符
。 盜賊:
空空妙手,終於空手歸去
。 地產商:
不過得此七尺
。 著作家:
焉、也、矣、乎、哉,尚復何言
! 以上這些辭句雖帶著濃厚的諧謔意味,但確為事實,因為世上任何人,氣息一停,無非一片荒涼! 死是人生的大敵,它不看面子,你向他行賄,它板著臉孔;它也不講人情,你向它哀求,它無動於衷,它到處橫行,都不需要入境簽證或護照;它捉拿人更不必出示什麼拘票或證件,而且被捉的人別想逃脫,只有乖乖跟它去。 無論士農工商、貧富貴賤、善惡智愚,甚至能判人生死的法官、救人回春的醫生、為人主持葬禮的牧師或給人誦經超度的道士和尚,當它到來時也不能有什麼例外。 事實證,凡有血氣的,最後都一樣落在它手裡,從不漏掉一個,人的壽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多活一天就等於更近死一天。財物可以貯存留下不用,歲月卻是留不住的。 人為何要死呢?根據
聖經
的道理,自從罪入了世界,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參看
【新約】
羅馬書
五章12節)
就因這罪的緣故,世上人人都必得死。 有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於是主張及時行樂,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誠然,肉體的死是無可置疑的,壽命雖有長短,也差不到那裡去。 在墓園裡那些享壽八九十歲的和一二十歲夭折的,在我們看來,一樣埋在地下,統統是死了,還有什麼分別呢?就如
聖經
說的:
「你是從塵土而出,仍要歸於塵土。」
(
【舊約】
創世記
三章19節)
然而,肉體的死並不是做人的結束,不要誤信「一死百了」的話,因為人了肉體,還有永遠的靈魂呢。肉體屬地,靈魂屬天,如
【舊約】
傳道書
十二章7.節說: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 神。」
所以
【新約】
希伯來書
九章27節說: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審判什麼?當然是今生的行為了。由此可知,人死後的歸宿 ── 永生或永死、永福或永禍,是由今生的生活行為而決定的。 感謝 神,祂有好生之德,如
【新約】
約翰福音
三章16節記載: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信
耶穌
的結果就是得蒙罪的赦免與稱義,在 神的恩典與應許下享受永生,正如
【新約】
羅馬書
六章23節說的: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 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
由於我們確信 神這樣的應許,所以我們在信主親朋死亡時,要記住
【新約】
帖撒羅尼迦前書
四章13節
保羅
說的:
「論到睡了
(死了)
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以及接下去14~18節他所描述將來的光景,這樣我們就著安慰了。
.................................................
**摘文:**
**
作法自斃
**
「他掘了坑,又挖深了,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阱裡。」
(
【舊約】
詩篇
七篇15節)
十五世紀的時候,
法王路易十一
當權,有一位親信的主教,向他提議造一個鐵籠,把信仰異教的人,關在鐵籠裡以儆傚尤。這鐵籠要造得又狹又低又小,使受刑者既不能立,又不能臥。 不久,這位主教冒犯了
路易十一
,
路易十一
大怒,就把他關在這個鐵籠裡,前後關了十四年。
............................................
.............. 澎湖伯講道集 第十冊 作者:
呂春長
牧師
..............
原文著作時間:約
1980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2年2月 Cairu、
Phil
:::
搜尋
search
進階搜尋
追思與紀念
● 蒙主厚恩七十年 ..... 林東薰長老
● 紀念主內聖徒.... 陳金尊長老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