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機小語

一個人必須忠於他現在的任務,上帝才會為他安排一個美好的將來。       ........ 

40. 受感與拿來

「受感」與「拿來」即感動與行動,也就是心裡感動,身體(手腳)行動。出埃及記卅五章21節:「凡心裡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耶和華的禮物來,用以作會幕和其中一切的使用,又用以作聖衣。」

「心裡感動」與「甘心拿來」這兩句話必須連在一起,才有價值,才有功效。沒有受感而拿出來的不算甘心樂意,因為可能是面有難色、心有未甘、勉勉強強(不得已)的。

從前嘉義有一個大富翁,年老才信主。因為  神賜給他很多(財利極其豐富),所以他心裡受感,常常吩咐子孫拿出來奉獻。
......
........

------- 編 按 -- p268~p269 缺頁 -----
......
........

神不會臨在於一個沒有心(愛  神愛人的心)的教會。

所以聰明的父母不會留下太多的產業給子孫坐享祖蔭,聰明的教會也不會留下太多財產讓後代信徒不必奉獻反有教產可以爭奪,如有些人為教會的醫院、學校等,爭權奪利,真是後患無窮。

教會最大的危險信號,就是信徒心裡不受感,對聖道於漠,對聖靈的工作心硬。雞叫任它叫,主看任祂看,不會像彼得一樣從罪人中出來哭泣(悔改)

林語堂先生在他人生春夏天雖然曾作  神的叛徒(浪子),幸虧他在人生的秋天時信仰復甦,就是心裡受感。在美國一個長老教會聽大衛李德牧師證道,他第一次受感流淚,告訴他的太太說:「我不再是孤兒了。」

周聯華牧師說,林語堂先生在他的教會做禮拜,聽十字架與復活的信息,曾兩次流淚。他為什麼流淚?因為他受感。許多人不喜歡聚會禮拜,因為他們不受感。他們出席聚會,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是勉強的,是不得已的。

然而,受感還不夠。如果只有受感,沒有行動,那個「受感」不過是感情上的衝動,如電統石火般,一閃即沒;又像不能結果子的花,雖然開滿全樹,畢竟沒有用處。

因此,受感還要進一步「拿出來」。就如伯大尼馬利亞對主愛大大受感,就將心愛玉瓶裝的真哪達香膏拿出來,打破瓶,將香膏澆在 主  耶穌的身上。她用行動來證明她的受感。

【舊約】歷代志上十一章17節記載:大衛渴想,說:甚願有人將伯利恆城旁,井裡的水打來給我喝。」有三位勇士受感,以為報答大衛平日愛護之恩,此其時也。他們就奮不顧身,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從伯利恆城門旁的井裡打水,拿來奉給大衛

大衛不肯喝,將水奠在  耶和華面前說,我的  神阿,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這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我斷不敢喝。【舊約】歷代志上十一章18~19節)

大衛不敢喝渴想的水,乃是因為那三個人果然把水拿來。他原是無心說說而己,焉知他們真的拿來,使他大吃一驚,在感激之餘,就不敢喝了。這事我很瞭解。

我不但欣賞那三個勇士心裡受感,就冒死去打水拿來,我更欣賞大衛同樣心裡受感,就把水拿來奠在  耶和華面前。浪子的醒悟是受感,還要拿出行動,即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否則他的受感不能叫他蒙福【新約】路加福音十五章20節)

亞伯拉罕聽  神的話,如果不把以撒帶到摩利亞山去,不把他拿出來擺在祭壇上,那麼他在  神面前便不能蒙悅納【舊約】創世紀廿二章)路加福音九章57~62節也記載有三個人心裡受感,志願跟隨  耶穌,但都捨不得拿出行動來,結果沒有一個成功。

那個求永生青年官員也是一樣,心裡有「受感」,「行動」拿不出來。亞基帕王雖然因保羅的勸導,「幾乎」作基督徒,但最後仍不肯向  神投誠。雖然幾乎得救,卻仍滅亡使徒行傳廿六章28節及小字註)

以色列人一聽說  神的會幕有需要,大家都心裡受感。而且不讓感動在心裡消逝,乃化感動為行動。各人照各人的力量,拿出他們所心愛的、或親手製作禮物,帶到  神的面前,恭敬地獻上。約翰福音六章 9.節所記那個為主為人奉獻五個大麵餅、兩條魚的孩童,就是「受感即拿來」最好的例子。
 
 
 
..........................................................

摘文: 家庭的福氣

家庭的冠冕是敬虔。家庭的美麗是整齊。
家戲的光榮是客情。家庭的福氣是知足。

 
..........................................................
 
  
 
..............  澎湖伯講道集   第七冊   作者:呂春長牧師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0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1年12月 Cairu、Phil


:::

搜尋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