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機小語

一個人必須忠於他現在的任務,上帝才會為他安排一個美好的將來。       ........ 

18. 太空時代的太空人

在未說到太空時代太空人之前,先談一談舊約時代的太空。他是個最負盛名的太空英雄。他坦白地承認人生太空,不像別的人打腫臉充胖子,硬不接受事實。他的名字我們十分熟悉,即所羅門是也。這位三千年前的太空英雄對太空的看法如何呢?

【舊約】傳道書一章 2-3.節「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我們可把虛空二字改為太空來念,便知他是個太空英雄了。

所羅門是英明聖君大衛王的兒子。他在耶路撒冷作王。他有特別的恩賜、超群的智慧。他站起來能說智慧話,坐下去能寫箴言。他的人生經驗極其豐富,而且滿有哲學思想。在他未跌倒之前與悔改之後,他在宗教信仰上也是熱心的人。他感慨太空的理由有五:

一、勞碌何益傳道書一章3.節)「人在日光之下一切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食有限,穿有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勞碌何為哉?

二、人生短促傳道書一章4.節)「一代過去,一代又來。」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任何英雄豪傑、帝王貴冑都要成為過眼雲煙。但人生雖如此短促,「地卻永遠長存。」人事代謝有如樹葉,天地常存有如樹幹。誠令人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之慨也!

記得從前在鄉下牧會時,有一位主內農友拿鋤頭告訴我:「牧師啊!我們一生吃土,但最後還不是被土吃回去嗎?!」不錯,傳道書十二章7.節也說:「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  神。」人生確實太短促了。【新約】雅各書四章 14節也說:「你們的生命是什麼?你們原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三、世事無常傳道書一章5.~7.節)。萬物都變幻無定,整個世界像走馬燈似的循環不已。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往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人生和世事一樣無常,所謂:「圓者會扁,扁者會圓。」「河中二年水流東,三年水流西。」「笑人者將禮人笑,被笑者反要笑人。」孔子也說:「富貴如浮雲。」世事無常,現在未必是將來的保障。所以深明世事的人什麼都不敢誇口。

四、厭倦無味傳道書一章8.~10節)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久之則「萬事令人厭煩」了。缺乏新鮮與刺激,使人生索然無味,提不起精神。今日多少青年喜歡麻醉發瘋,多少壯年有成就者厭世自殺,原因就人生乏味。

五、終被遺忘傳道書一章11節)
無論什麼樣的大人物,遲早終必被人遺忘的。五十年前台灣的名人,今人不認識他;同樣,今日大名鼎鼎、婦孺皆知的大人物,於五十年後也沒人認識他了。所以,求利固然虛空,求名也是虛空。利不能帶走,名不能長存。

許多人讀了傳道書都有所羅門同樣的感慨,不過我們只曉得這樣想卻說不出來或寫不出來而己。那麼若說所羅門是古之太空人,我們則是今之太空人,也就是太空時代的太空人。

近年來有不少人使用「外太空」或「內太空」的話。外太空指廣闊無邊的空間,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太空」。十幾年前人們都熱中於談論太空,注意 的太空競賽與宣傳。如今則已為石油問題所取代了。

至於內太空在那裡呢?就是在地球上從來被忽略了的地方。它的範圍廣泛,包括各個國家、民族;社會各階層、各行業;各地方以及各家庭,連教會中若沒有基督也算是太空。所以我們不要捨近圖遠,迷惑於輝煌的太空探險,卻要踏實地,多注意我們所駐足的地球上的「太空」問題。

那麼,內太空在那裡呢?它是大洋深海;叢莽密林;曠野沙漠。它存在於都市裡的貧民窟、偏僻落後的鄉村。也存在於現代化設備的工廠、考究的餐廳、大飯店、電影院、舞池、戲院裡。

即使在緊張忙碌的辦公廳,甚至教會和家庭之中,人心不都是虛空嗎?這就叫「太空」了。在這科學萬能、物質至上、享受第一的時代,人們的心不是真正的「太空」嗎?

今日人們在走路、坐車、辦事之時,都非常緊張。原因就是「內太空」,沒有安全感 。人人都是太空人。美國的阿姆斯壯艾德林柯林斯康拉德比安戈敦謝巴德米契爾固然是太空人,我們也是,只不過是未曾升上太空的太空人罷了。

今日在政府裡有太空官員,在軍隊裡有太空士兵,在工廠裡有太空員工,在學校裡有太空學生、太空教師,甚至在教會裡有太空牧師和太空信徒。

為什麼會「空」甚至「太空」?這問題最好請舊約的太空人所羅門(他確實是真悟空)給我們解答。在他的傳道書裡可找出五點:

一、人用屬世的智慧來探究人生,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不知不覺中遠離了 神傳道書一章13節、八章16~17節)

二、只注目於屬地的一切。全書用「日光之下」廿九次,「天下」三次,「地上」七次,屬地的事物提起四十餘次。人既心於物質享受,而忽略更要緊的另一面 ── 靈性生活,失敗、空虛實為必然之結果。

三、沈溺酒色傳道書二章1.~11節)、放縱私慾、窮奢極侈的生活,結果樂極生悲,因為前頭有老衰、病痛、死亡等候著,餘下的日子無多。

四、自以為有把握,執迷不悟(傳道書二章 3.節)

五、以自我為中心,以第二章為例,用「我」字有三十六次之。他不像他父親大衛謙卑地說:「我算什麼?」他反而自以為很了不起。

當今世人也與所羅門一樣,都是由於上述五項原因而變成太空人,也因此有了太空家庭、太空社會。這樣說來,對於太空時代的太空人有無救法與救藥呢?

許多人研究「填空法」,試用「填空藥」,結果如何呢?不填還小空,填之反更大空,而且越填越空,終於空得不能再空,只好看破了,以一死使之一切皆空。所有自殺者在遺書中總是嘆息「人生太空」、「生而無味」。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川端康成與其高徒三島由紀夫也不例外。

我們看見許多人用所羅門的老法子想填空,就是追求知識學問、醉心金錢女色、爭取權勢地位 。說得詳細些,就是考上好學校填空、努力獲得好成績填空、設法出國深造來填空、以榮耀的學位及高薪的職業填空、追求滿意的對象及建設幸福家庭以填空。

可是結了婚、生了子,也是空。於是轉移目標、換換口味,以競選市長、議員來填空。不料一長一員填不滿,因此再爭取更多長、更多員或者更大長、更大員來填空。

不料長越多、員越大、越太空。有一天被人抬進太空醫院、打太空針、吸太空氣,三寸氣息斷了,被送到太空間(太平間)。最後被放人太空棺,被抬上太空山,榮華富貴放棄得乾乾淨淨。平生什麼都與人計較,不但斤斤而且兩兩計較,那時候什麼都不計較了,於是人人都稱他為太空人。

以前中部某銀行董事長死了,太太利用其萬貫家財向別人頂買了新的丈夫。這位董事長雙腳疊平財產歸他人,連愛妻也賠上了,兒女也稱別人為父了。而在其客廳中掛著他的照片,還是笑嘻嘻的,既不生氣,也不翻臉,真不愧是一個太空人也。

還有的人以喝酒填空,以賭博填空,以跳舞填空,以看戲填空,以旅行填空,以吃各種山珍海味填空,以種花養鳥填空,以騎馬釣魚填空,或以許多娛樂填空。

可是我要告訴大家,若沒有  主 耶穌,任何東西、任何作為都無法填空。正如 約翰福音四章14節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真是一語道破世人弱點。

我曾讀到一首對人生很諷刺的百空歌,歌詞如下:

天也空,地也空,人身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轉為誰功。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田也空,屋也空,換上多少主人翁。


這詩讓那些熱中名利的人了可能會嗤之以鼻,說它太頹廢了、太消極了。可是我們仔細想想,卻不能不承認所唱的話是事實。正如古之太空英雄所羅門說的:「虛空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那麼舊約時代的太空人所羅門最後以何方法填空呢?年老的所羅門從他矛盾錯綜的經驗中終於找出了「人生的本分,乃是敬畏 神,遵守祂的道。」

所以【舊約】傳道書十二章 1.節說:「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到來,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造你的主。」

傳道書十二章13節又說:「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祂的誡命,這就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盡本分就是得福份【舊約】詩篇十六篇2.節 大衛說:「我的心哪,你曾對  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 神賜給我們最大的福份和好處是什麼呢?就是救主  耶穌

世人在  神面前都是罪人。【新約】羅馬書三章23節「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

羅馬書六章23節「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  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  耶穌裡乃是永生。」

我們再來看兩節經文 ,約翰福音三章16節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一章12節「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  神的兒女。」

既作  神的兒女,生有所望,死有所歸,那麼我們便不是太空人了。剛才所念的「百空歌」,我們便可改為:

天不空,地不空,上帝兒女在其中;
日不空,月不空,人類生存要三光。
妻不空,子不空,死後天家再相逢;
金不空,銀不空,為主奉獻不落空;
田不空,屋不空,善用為人必流芳。


佛教說,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基督卻說,生有生的目的(使命),老有老的意義,病有病的教訓,死有死的歸宿。人是 神所創造的,生命是 神所賜與的,又是 耶穌所救贖的。人的生活應向神負責。人不可假空假仙(裝傻裝糊塗)以圖御責。別人可以空,我們卻空不得。

【新約】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8節教訓我們:「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不落空)。」原我們如同所羅門一樣,從熱空(熱中虛空之事)而悟空,從悟空而超空,從超空而從事不空的(屬於日光之上的)事工。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0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11年3月 Cairu、Phil


:::

搜尋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