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機小語

習俗是愚者的法律       ........凡布魯 

46. 拿自己來比

我相信除人類以外,其他動物都不會互相比較。人類則很喜歡拿兩個人或更多人來比一比,更會拿自己跟別人比、拿別人跟自己比。孔子也曾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又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可說是人比人的正面效果。

有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即不肖子最不喜歡拿孝子來跟他比,不務正業的丈夫更不喜歡太太拿人家的好丈夫來跟他比,連國小的孩子都不高興父母拿那些成績勝過他的同學來跟他比。甚至有人告訴我:「連你們傳道人(牧師)同樣有這種毛病呢!」

跟人比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人生的生活都是長期公開的,怎能禁止別人拿我們去跟人比呢?何況人們所比的未必正確,所以保羅便不怕被拿去跟人比。(參看【新約】哥林多前書四章1.~13節)

跟人比的結果有的會產生自高,有的卻會自卑;有的會立志,有的會喪氣;有的會向上,有會墮落。所以拿人來比要非常小心。夫婦之間因拿別人來比自己,而導致離婚的事例甚多,更有某長老在其教會牧師面前稱讚別的牧師,以致該教會牧師自覺顏面無光而提出辭呈,而且挽留不住。

拿自己來比不僅沒有上述的顧慮,而且效果非常顯著。不過,曉得拿自己來比(跟自己比)的人真是太少了。所以我很欣賞大衛保羅,認為他們是最懂得自覺、自省、自修、自教、自重和自比的人。據【舊約】撒母耳記下十六章5.~14節 記載:

大衛王到了巴戶琳,見有一個人出來,是掃羅基拉的兒子,名叫示每。他一面走,一面咒罵;又拿石頭砍大衛王和王的臣僕;眾民和勇士都在王的左右。

示每咒罵說,你這流人血的壞人哪;去罷去罷!你流掃羅全家的血,接續他作王;耶和華把這罪歸在你身上,將這國交給你兒子押沙龍;現在你自取其禍,因為你是流人血的人。

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對王說,這死狗豈可咒罵我主我王呢?求你容我過去,割下他的頭來。王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呢?他咒罵,是因為 耶和華吩咐他說,你要咒罵大衛;如此,誰敢說你為什麼這樣行呢?

大衛又對亞比篩,和眾臣僕說,我親生的兒子,尚且尋索我的性命,何況這便雅憫人呢?由他咒罵罷!因為這是  耶和華吩咐他的。或者  耶和華見我遭難、為我今日被這人咒罵,就施恩與我。

於是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往前行走;示每大衛對面山坡,一面行走,一面咒罵,又拿石頭砍他,拿土揚他。王和跟隨他的眾人疲疲乏乏的到了一個地方,就在那裡歇息歇息。」
由本節(14)的兩句話:「疲疲乏乏(不僅肉體,精神更甚)..... 歇息歇息」可知他們當時狼狽不堪的情形。

大衛平日待示每不薄,誰知今天示每竟恩將仇報,難怪亞比篩要割他的死狗頭。可是大衛卻阻止了他,為什麼呢? 因為大衛有自比之明。他想,示每固然對他不義,而他對 神所犯的罪 ──  姦淫殺人更不義;示每固然對不起他,他更對不起烏利亞

他臨事對人能不忘拿自己來比,難怪他處事待人和一般人有所不同。至於保羅,他也同樣是善於拿自己來比的人,所以他雖然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還是極其謙卑,因為他必然想起自己以前怎樣逼迫  神的教會。(參看【新約】哥林多前書十五章9.~10節)

跟自己比的最大效用,就是可以不斷地求進步、成長。希望今日比昨日、本週比前週、本月比上月、今年比去年、少年比童年、壯年比青年、年老時比年輕時 ...... 無論思想、行為都更成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多少令人失望的人,就是由於不曉得拿自己跟自己比,而別人(包括父母、牧長、親友)在把他的現在與以前相比之下,覺得他不僅沒有改善、進步,反倒越來越差 ─ 初中時比國小時差,高中時比初中時更差,退伍後比入伍前胡來,結婚後比結婚前令人傷腦筋,甚至為人父母之後也沒有兩樣,這樣怎麼不叫人失望呢?
巴不得他能像一切關心他的人所希望的,把自己跟自己比一比(自我檢討),才能知所警惕,免得最後無藥可救也。

【新約】路加福音二章52節 記載:「耶穌的智慧與身量(或年紀)並 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一般教會中都把本節經文它用在對小孩子的期待,與盼望他們得像  主耶穌有靈、智、體並進的完整人格。

事實上本節更可用於成人,尤其受洗在基督重生的基督徒。因為有許多基督徒領洗進教之後,靈命再也沒有長進,靈力也沒有增加,神和人喜歡他們心當然也沒有一齊增長了(神雖然愛罪人,要他們悔改,然而神不會喜歡不喜歡祂的人)

基督徒務必常常自比 ─ 我以前如何,現在如何?自比與自省、自修、自重、自尊、自強、自救同樣重要。原主內同道,尤其 主的教會勿忘自比,以免像那以弗所教會漸漸離棄起初的愛心而不自覺。(參看【新約】啟示錄二章 4.~5.節)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8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09年11月 Cairu、Phil


:::

搜尋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