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機小語

習慣要不是最好的僕人,便是最壞的主人       ........埃蒙斯 

26. 知言之明

說話難,聽話更難。做一個善於講道的牧師不容易!做一個曉得聽道的信徒也不簡單。講話的目是讓人聽且必使之聽得懂,可是有一種人(甚至牧師)卻故意講一些讓人聽不懂的話以表示其學識高深,非常人可比。

更有些人(信徒)喜歡(未知是真是假)聽一些不知所云的「高」論以表示其有深度,非泛泛之輩。主耶穌能行人所不能行的神蹟,如叫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 ...... 等等。

所以祂當然也會講人所聽不懂的話語、事情(奧秘),可是祂在世時向人講的都是平常人的話、也都是人所能明白的事,如【新約】馬可福音四章33~34節 記載:「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這兩節經文對傳道人啟示至大,就是:一、多用比喻;二、酌量聽眾的理解能力;三、聽者不懂不如不講;四、對有心求知(道)者應詳加說,使進一步瞭解。

以前(四十多年前)日本有兩個很受人尊敬的牧師,他們都以講道聞名。他們在講台上講道時一個總是仰視天花板;另一個則凝視講桌,從不面對聽眾。

他們的聲音不大,更沒有抑揚變化,只是一字字、一句句 像背書一樣慢慢唸出來。可是聽眾卻個個側耳而聽,且頻頻點頭,表示肯定、接受和感動。還有不少人如同記者一樣,把講詞一字不漏地速記下來。

可是最近聞風本市某同工講道跟那兩個日本牧師一樣,不敢正視聽眾,始終仰視天花板。聽眾則有三分之二在打瞌睡,且參加禮拜者越來越少,大家都表示厭倦牧師那種單調乏味的講道,牧師為此頗感灰心。

我不知道問題出在那裡,是這信牧師不如當日那兩個日本牧師,還是這些信徒不如當日那些日本信徒?我恐怕兩項都有可能 。因為講的和聽的同樣重要,善講也要有善聽者,能聽也要有能講者,兩者缺一不可。

一個好牧師最喜歡的佈道對像和培靈對象是什麼樣的人呢?我想傳道人一致的回答息然是:佈道(對外邦人)的聽眾最好是知書識理、心不存成見的,培靈(對信徒)的聽眾最好是熟悉聖經、渴慕靈長進的。換句話說,無論對外(未信者)、對內(信徒),講道都期望聽眾聽得懂(理解、領會)

基督徒在異教徒社會裡能言固然重要,知言更加重要。知言可以幫助你如何言(說些什麼),如保羅【新約】哥林多前書九章22~23節 說:「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要救些。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不過,對這兩節經文的解釋與引用得非常小心,以免陷入魔鬼的綱羅。曾有一個做過主日學校長、青年團契會長、教會執事者,後來因經商應酬而涉足酒樓、舞廳、賭場,他卻引用這經文說:

「我是大乘的基督徒,自己進地獄,為要救出地獄裡的人。我向酒鬼就成為酒鬼,為要救酒鬼;向色鬼就成為色鬼,為要救色鬼;向賭徒就成為賭徒,為要救賭徒。向什麼樣的人我就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其實是害了那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其實是為魔鬼)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其實是使人更拒絕福音的好處)。」

他這樣引用聖經可以說是魔鬼的化身,因為魔鬼是非常熟悉聖經,它在曠野試探基督時,也是很巧妙的而惡毒地引用聖經話呢!
所以基督徒在此末世,務必當心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保羅「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指的不是在生活、行為上傚法他們,與他們一樣(例如與小偷同做小偷、與強盜同做強盜、與奸商同做奸商、與貪官同做貪官等)

保羅所指的乃是知言,如同良醫原意聽病人的傾訴、瞭解病人的苦處,方可對症下藥,叫那病人起死回生。良醫接觸各種病人,與各種病人打交道,自己並沒有罹患那些病。要是他真的染上那些病的話,那不是天大的諷刺了嗎?

老鼠和蒼蠅是傳染病的媒介,形貌也相當醜惡,沒有誰不討厭它們。只有一種人例外,就是漁民,他們一向認為船上老鼠愈多,運氣愈好;蒼蠅愈多,捕得魚也愈多。不過話雖這麼說,卻不能證明漁民們真心喜歡老鼠和蒼蠅。

其實可能是這樣:從前那種舊式漁船上的老鼠和蒼蠅是根本無法根除的,只會愈來愈多。既然命中註定要與艙底究梭老鼠和蒼蠅共同生活,只好發明一種理論(解釋)來自我安慰一番,大家才能心安理得。於是所謂「吉祥」的老鼠、「財星」的蒼蠅便應運而生了。

這種說詞,本是聰明人的「哲學」,久而久之,起源無人記得,便成了「愚人」的宗教(流傳的信仰)。同樣的例子聽說在大陸也不少,例如從前公共建設落後,一般衛生都無法達到標準要求,只好以「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種話來搪塞,明知這話與「病從口入」的古訓互相矛盾,也只好遷就現實了。

要不然的話,對那些在河下游淘米洗菜及取水飲用,而上游鄰有人刷洗馬桶者要如何交代呢?在那種現境(以前的大陸)裡面高喊「病從口入」的人恐怕先要招致「禍從口出」的惡果了。我們可以說,所謂「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是一種祈禱、一種咒語。

既恐怕有病,也希望無病,顯示人類巧妙運用語言的才能。這一類的語言充斥於人與人日常交談之中,所以,如何分辨語言中的這種成份,不但是一般人生存必需的能力,更是基督徒向人傳福音應具備的知識。

破除迷信好比施行困難的外科手術,高明的醫生可能「手(刀)到病除」,拙劣的醫生則往往「手(刀)到命無(死亡)【舊約】箴言十一章30節 末句說:「有智慧的必能得人。」而知言之明,則是智慧者一大恩賜呢!

.....................
 

  
 
原文著作時間:約1988年之前 ---- 打字、整理、編輯 ----- 2009年11月 Cairu、Phil


:::

搜尋

行善建議

行善建議

物資捐贈